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穆砚
4月15日晚间,深圳至正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正股份”或“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3053.3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58.68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有所减少。公司2024年度合并报表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53.38万元,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2737.39万元。这也是至正股份自2019年以来连续6年亏损,2023年度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442万元。
综观至正股份2024年年报,尽管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超五成,但净利润亏损仍在持续。这家以高分子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为主业的公司,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平衡木上走得颇为艰难。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线缆用高分子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两大板块的双位数增长,但增收不增利的矛盾依然突出。核心业务线缆用高分子材料虽贡献超六成营收,却因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部分特种材料产品年内售价同比跌幅超三成,直接导致毛利率空间被压缩。与此同时,半导体设备业务虽保持增长,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弥补传统业务的利润缺口。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加大市场投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水涨船高。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财务费用因融资规模扩大同比激增,债务压力正在侵蚀现金流安全垫。占营收大头的传统高分子材料业务陷入低毛利困局,而新兴的半导体设备业务尚未建立起足够的技术壁垒。尽管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在高端材料领域的突破速度仍滞后于市场预期。分析指出,当前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为主,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端应用场景的渗透率不足,难以支撑盈利能力提升。至正股份在年报中特别提到,公司的核心产品环保型低烟无卤聚烯烃电缆高分子材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众多知名线缆生产企业所认可,同时,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持续进行新产品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但相对于综合性线缆材料生产企业,公司的现有产品仍较为单一,如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下降、产品种类发生显著变化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业绩压力,公司已着手收缩低效产能,同时将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对于至正股份而言,如何在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控制运营成本之间找到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走出“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随着新能源、5G等新兴领域对特种材料需求升温,这家企业需要抓住产业升级窗口期尽快实现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至正股份因此前违规担保曾遭到监管处罚。
据上交所和深圳证监局的公开信息显示,至正股份及其原实控人侯海良、时任高管李现春、章玮琴等人,因一笔发生在2020年的违规担保事件,分别收到了上交所的通报批评和监管部门的警示函。
公告内容,此次违规事件与一笔高达1670.37万元的担保有关。2020年4月,时任至正股份实控人兼董事长侯海良,为了个人借款,擅自以公司名义与债权人潘某鹏签署《还款及担保三方协议》。协议约定,至正股份需为侯海良的借款承担不可撤销的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截至监管处罚当时,侯海良已与原告达成和解协议,并已支付和解款项,双方之间债权债务已终结,原告已向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递交撤诉申请,公司对原告的违规担保情形已经消除。同时,公司公告显示,上述事项未经公司内部审批手续、未经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侯海良、李现春、章玮琴三人都被给予了通报批评处分。
此外,公司还频频对外发布资产重组信息,股价也曾在去年9月份和10月份一飞冲天。公告显示,至正股份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直接及间接取得先进封装材料国际有限公司(下称“AAMI”)99.97%股权并置出公司全资子公司至正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
有媒体指出,至正股份背后实控人为王强,属于炒壳玩家。在王强入主至正股份之前,其已经接连低位扫货了当时低市值的商业城和中飞股份等袖珍“壳”。
审读:汪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