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校学生站在田间地头,青春的气息与厚重的土地碰撞出科技的火花。“小院青年”怀揣着学业与人生的双重课题,踏入科技小院,从泥土中培育果实,洞察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在这个小院里,他们正在学做一名新农民。
“不只是农民在种地”背后,是现代农业的变与不变。通过科技小院,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奔向田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帮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带来种植新理念。
科技小院,将“象牙塔”与“泥巴地”连在一起,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的同时,正在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围墙以及科技与农业之间的围墙。
研究生“自讨苦吃”
“学生娃能懂啥?”这是刚来小院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研究生张文浩,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放弃舒适的校园生活,投身于田间地头,还要接受质疑,张文浩成了众多“自找苦吃的年轻人”之一。
张明科(左三)正在指导驻站研究生观察番茄性状
2023年冬天,泾韵红蔬菜合作社的番茄大棚内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番茄出现了转色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番茄的销售。
在老师的带领下,张文浩和同学们在泾阳蔬菜小院大棚内展开针对性实验。经过三次不同肥料配比的试验后,他们推断转色不良源于肥料中氮、磷、钾肥的比例失调,特别是氮肥过量是导致番茄转色不佳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为泾韵红蔬菜合作社挽回不少损失。
“从不信任到相互依赖,这一过程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张文浩说,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成果,逐渐把自己扎根在土地里,知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又反哺给这片土地。
“在学校的生活主要是实验室和寝室两点一线。但在科技小院,我不仅在专业课方面得到了实操,也提高了自己的适应环境和抗压能力,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谈起在泾阳蔬菜科技小院的日子,西农研究生赵秉茹满是感慨。
把学生置于生产一线,把田地作为课本,科技小院成为教育的第二课堂。
泾阳蔬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张明科介绍:“科技小院的院长由学生担任,常驻研究生5名,日常工作安排由学生主导,学生是小院的主角,老师是助教。”
深入生产一线让学生学会理解、认识、表达自己对于农业的看法,正是科技小院的价值所在。
“过去从事科研工作,不少人以为我们只会专研课本和实验室‘纸上谈兵’,而科技小院的出现破除了这种误解。”张明科说,学生在生产一线,更容易找到以需求为导向的课题,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
面向海外的科技小院
寒窗苦读十余年,又毅然回到田间,成为向农民科普蚯蚓肥的“推广大使”、大棚里辛苦劳作的“新农民”、田里乱窜的“农技保姆”……在科技小院里,农业种植不再局限于“春种秋收”的传统方式。
“在小院里,每个人都在研究现实的生产问题,我的毕业课题也是关于番茄激素中毒的研究。”西农研究生、泾阳蔬菜科技小院院长赵瑞琦说,最近几年泾阳县冬季种植的番茄普遍存在激素中毒现象。
番茄激素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保花保果的药剂时,由于冬季气温低、药效挥发慢以及植物生长代谢减缓等因素,导致激素在植物体内难以代谢,累积一定量后引发一系列生长异常,如叶片柳叶化、坐果困难、果实畸形等。
赵瑞琦从市面上征集了10种保果药剂进行初步试验,观察这些药剂在保果方面的表现,初步筛选出了3种表现较好、使用后不会出现激素中毒现象的药剂,并同时引入了市面上新推出的4种药剂,进入下一阶段的试验。
在第二阶段,他为每种药剂设置了3种不同的浓度梯度,形成了21种处理组合。通过调整浓度梯度,找到既能有效避免激素中毒现象,又能达到良好保果效果的药剂及其最佳使用浓度。赵瑞琦表示,深入一线让自己明白了学习农业专业的意义。
海江波(右四)指导研究生对小麦品种综合评价
泾阳斗口粮油作物科技小院(以下简称斗口小院)每年在小麦种植季最为热闹,500多名本科生在小院进行为期数月的实践,成为西农实践育人的教学特色之一。
斗口小院常驻博硕士研究生20多名,其中有一位的博士研究生格外显眼,他叫雷纳多,来自喀麦隆,研究方向是多样化种植模式的生态评估。
雷纳多并不是斗口小院的第一位非洲留学生,他说:“我和我的师兄们一样,希望在小院里跟着老师、农户学习,了解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学成之后能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尽一份力。”
过去的二十多年,西农教授、泾阳斗口粮油作物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海江波在喀麦隆、贝宁等13个非洲国家实地调查,研究当地粮食种植技术。
他认为非洲的光热水土资源相当丰富,只是目前科技生产能力还需要再提高。“我们去喀麦隆的时候还带去了西瓜种子,当地一位农户种了15亩,借助我们科技小院的科研力量和当地劳动力,成功将西瓜推入非洲市场,”海江波说。
海江波认为,学生既要懂农业,又要懂实践。研究生杜好田,为了创业项目“彩色马铃薯锅巴”,向学校申请延期一年毕业,海江波还为他提供了两万元创业资金。
“现在这个彩色马铃薯已经成了我们学校的一个品牌,产品销量不错,也解决了当地村民土豆滞销的问题。”海江波认为,判断一名学生学术上的建树,要看他的科研成果能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
跟农民一块“解题”
“农村不缺有种植经验的土专家,缺的是把技术带进来的人。”张明科说,泾阳蔬菜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发现一个问题:时下农业人才十分短缺,技术服务时常跟不上去。
泾阳蔬菜科技小院每月定期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驻站专家在田间地头培养了31名基层农民技术员,实现无“墙”之隔的技术交流和服务。
师生在田间学习使用光合仪
每名基层农技员被赋予“网格员”的角色,各自负责3至4个村庄的种植技术问题,形成以科技小院为核心,基层农技员为纽带,覆盖至周围村庄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小卫就是一名基层农技员。提到吕小卫,张明科笑着说,“他是一个容易接受新理念、敢想敢干、执行力很强的人。”
2016年,当地政府对废弃砖土窑进行复垦,土地里残留大量砖块,因此撂荒两年都无人问津。
2018年,安吴镇高村的前任村支书找到了吕小卫,劝他接手这棘手的80亩土地。面对满地碎砖,吕小卫深知重新耕种的难度,于是来到科技小院向张明科寻求帮助。
张明科仔细考察后指出,砖窑厂旧址的土地中砖块过多,且烧砖几十年土壤表层肥力严重不足,建议尝试利用蚯蚓肥提升土壤的肥力。吕小卫立即行动,他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挑走砖块和石头,并用挖掘机深挖土地,同时投入大量的蚯蚓肥用于改良土壤。
2022年,吕小卫在这片改良后的土地上盖起了西红柿大棚。一年后,西红柿迎来丰收,每亩地产量约1.8万斤,产值7万元左右。吕小卫说:“我都不敢想这块烂地还能种西红柿呢,这都要感谢张老师,原来想着养蚯蚓能干啥嘛,这下子烂地也能长出好东西。”
“一个产业要做好,不能只关注一个环节,而是整个产业链都要打通。”张明科说,科技小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引进、培育瓜果的新品种是项重要工作。
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成了新品试验田,为科技小院提供试验场所,观察和记录新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同时也为吕小卫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的种苗资源。
斗口小院也一直致力于将技术惠及更多的农户。海江波介绍,小院每年评选出有小麦种植经验、有想法、懂思考的种植户授予“小麦科技之星”称号,每年提供约1公斤小麦新品种给这些农户进行试种。
泾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邵轩表示,科技小院驻站专家团队把产学研成果转化在泾阳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线,以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青年成长成才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在田间地头把“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为当地的强农先锋,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持续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