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阶段,一定要趁着大好时光,干一些实事。”8月20日,宁波财经学院2025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陈子坚对记者说。
两年前,陈子坚的暑假几乎全“泡”在宁波的田间地头。在农田里,他耐心安装和维修设备,感受到了实干带来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两年后,他立志当一个扎根制造业的“新工匠”。
陈子坚。受访者供图
他曾是田野里的“技术员”
陈子坚是浙江台州人。2023年,他与同届学生组建名为宁波财经学院“数智赋能乡村”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指导老师、浙江省科技副总张育斌奔赴田间地头,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和2024年的两个暑假,他将大把时间“泡”在乡村里。他的目标很明确:利用所学,为传统农业装上“数字大脑”。
“最开始村民很好奇,一群学生娃能搞出什么名堂?”陈子坚笑着回忆。他们推广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有机物及矿物质含量等数据,并通过屏幕直观呈现。
“村民一开始觉得不如‘老经验’可靠,后来发现,一查,就能知道哪块地缺水、哪块地该施肥,慢慢就接受了。”
工作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除了安装调试,更多的是繁琐的维护和检修。盛夏的烈日下,他们要逐个检查田间的传感器和线路,防止被虫蛀、被晒坏。而暴雨、台风过后,设备常常短路失灵,他们又要第一时间赶到,踩着泥泞排查故障。“虽然很累,但当系统恢复运行的时候,又觉得成就感满满。”陈子坚说。
在田野里安装设备。受访者供图
从“赋能乡村”到“反哺成长”
实践出真知。大二暑假,团队为村里带来了精准灌溉系统等技术。到了大三暑假,他们的任务变成了“系统升级”。
“我们回访时,村民反馈说超声波水位控制程序有时不太灵敏。”陈子坚和团队没有简单地进行更换,而是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们重新编写了部分控制代码,优化了算法。“改完后,每处监测设备能省下近2000元的硬件成本,灌溉精度提高了,耗水量也降了下来。”
这个过程,不仅为乡村节省了开支,更是对陈子坚自身专业能力的淬炼。“以前在实验室写代码、调设备,成功了就很有成就感。但到了地里才发现,理论上的完美方案,可能会被一场台风、一场大雨所摧毁。”他说,也正是这些随时可能会发生的意外“bug”,让他对机械电子工程的理解从纸上谈兵走向了实际应用,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
在田野里安装设备。受访者供图
扎根制造业的“新工匠”
毕业季,当很多同学选择进入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时,陈子坚坚定地向制造业投出了多份简历,并最终入职国内光学巨头舜宇集团旗下的红外技术公司,成为一名工艺工程师。
“在校几年的实践让我明白,我喜欢看到自己做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如今,陈子坚的“战场”从广阔的田野转向了精密的车间。每天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车间里与红外镜头和光学设备打交道。“我的工作就是给生产线上的设备‘看病’,比如用专业仪器做光学检测,确保每一个镜头的成像质量都严格符合标准。”
车间的工作重复、枯燥,甚至有些“孤独”,但他乐在其中。“这就像当年在田里检修设备一样,只不过现在的‘田地’是恒温恒湿的无尘车间,‘庄稼’变成了精密的红外镜头。本质上,都是在解决问题,让系统更高效、更精准地运行。”
回想过往,陈子坚坦言,大学时期下乡的经历给了他很多帮助,“田地里碰到了许多问题,倒逼我把基础知识学得更扎实。现在工作中遇到设备故障,我排查的思路和那时候很相似。所以别怕辛苦,多去实践,干成了,自信心和方向感就都有了。”
问及为何选择留在宁波,陈子坚的理由是:“宁波制造业基础好,尤其是高端制造,机会多,前景好。这里能让我安心学技术、长本事。我想当一个扎根制造业的‘新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