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利用空气涡流实现纺纱自动化,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利辛服饰卖全国……亳州市利辛县,这个传统农业县正在悄然蜕变。2024年,利辛县以轻纺服饰工业总产值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58.8%的亮眼成绩,首次跻身安徽省县域经济20强。从丝网、纱门等低端产品起步,到培育出全球色纺颜色种类最全的“隐形冠军”,再到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品牌“伯希和”……利辛县正用“一块布”织就了轻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图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技术破局:“纺前染色”颠覆传统
走进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车间,色彩缤纷的纱线如彩虹般流转,近千平方米的车间里几乎看不到纺纱工人,实现自动纺纱的是“空气涡流”。这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独创的“纺前染色”工艺,改写了传统纺织业“先纺纱、后染色”的百年流程。“纤维生产和染色同步完成,能耗降低50%。”翰联色纺综合部侯帅介绍。技术突破让企业站上全球色纺领域制高点,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车间
利辛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十年前,全县500多家纺织企业分散经营,产品附加值低,产值长期在低端徘徊。“利辛轻纺服饰产业已有60余年的产业发展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实现产业升级的原因,技术革新和政府扶持都是关键。”利辛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付荣坦言。当地以创新为突破口,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创新联合体,累计培育轻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技术革新浪潮中,利辛纺织从“制造”迈向“智造”。
链式跃升:智能化串起产业“金线”
在利辛县雪纺纺织有限公司,智能化涡流纺纱机飞速运转,一根根差别化纤维混纺纱线自动成型。“传统纺纱机1小时产300米,涡流纺可达9000米!”总经理苗杰算了一笔账:效能提升30倍,年产能突破10万吨,国内高端纱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据介绍,利辛县雪纺纺织有限公司是翰联色纺与当地国有独资企业利辛县天富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强强联合,让利辛县轻纺产业道路更加宽广。
伯希和展厅
智能化改造不仅让单家企业脱胎换骨,更串起了产业链“黄金走廊”。利辛县本土户外品牌“伯希和”依托当地纺织基材优势,研发出防水透湿、抗菌抗UV等功能性服装,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成功跻身国际户外运动服饰第一梯队;利辛县推出的“以商招商”的模式更是吸引苏州京盛和来利辛县投资兴业。苏州京盛和落户利辛后,半年建成60万件成衣产能。在利辛县,现已形成“从一根纱到一件衣”的全链条。“上游原料10分钟送达,下游订单2小时响应。”伯希和安徽公司总经理刘伟感慨,利辛县政府各部门“保姆式服务”已经让轻纺业在利辛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也让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倍增。
生态重构:老产业焕发新质生产力
行走利辛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生态圈”活力涌动:6万从业人员中,90后技术骨干占比超三成;纺织博物馆记录着60年产业变迁,隔壁的产学研基地已孵化3个省级实验室。数据显示,当地轻纺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2%,两家头部企业伯希和、翰联色纺产值增长均超300%,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正逐步凸显。
凌盛服饰董事长姚建波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该公司原来的服装订单主要出口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亳州市及利辛县在鼓励企业做好外贸订单的同时,做好自主品牌,做好国内市场。目前,该公司已经研发注册的自己的服装品牌,并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生加盟做服装设计,开始进军国内户外运动服饰和商务休闲服饰。“利辛县委、县政府领导不仅给我们轻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还担任义务推广员,在多个场合推荐我公司产品!让我们都感觉暖心!”姚建波说。
姚建波展示出口意大利的服装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关键要用新质生产力激活老基因。”刘付荣表示,利辛正围绕“一块布”谋划千亿蓝图:以涡流纺和户外服饰装备链为重点,建设国家级纺织新材料基地,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今,这个曾以农业为主的县城,正用“一根纱”编织着县域经济突围的新传奇。
记者手记
传统产业突围,解码县域经济新动能
在县域经济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利辛县以轻纺服饰产业为支点,撬动130亿元产值跃升的奇迹,为传统农业县突围提供了鲜活范本。这场从“小而散”到“百亿集群”的蜕变,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凤凰涅槃,更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展现出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技术革命重构产业基因
利辛纺织业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密码,在于以“纺前染色”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当传统纺织业在“先纺后染”的百年路径中陷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困境时,翰联色纺的技术突破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切中行业痛点。这项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效益,更是对整个产业链价值逻辑的重构。在利辛,技术革命已超越单一工艺改良的范畴,形成“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效应:高校的科研势能、企业的市场动能与政府的制度赋能相互激荡,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这种创新生态的培育,让技术突破从偶然走向必然,为传统产业植入“硬科技”基因。
链式跃迁重塑产业格局
利辛的产业链重构展现出现代产业集群的进化智慧。当雪纺纺织的涡流纺纱机以30倍效能革新生产效率时,这不仅是单体企业的转型升级,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链式反应起点。智能化设备如同精密齿轮,驱动着从差别化纤维到功能服装的价值跃升。伯希和与京盛和的协同发展,验证了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上游的10分钟原料供应与下游的2小时订单响应,构建起效率与弹性兼备的产业共同体。这种“链式跃迁”突破了过去县域经济“点状突破”的发展局限,在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中形成立体化产业网络,使传统纺织业蜕变为涵盖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品牌运营的现代产业体系。
生态进化孕育产业未来
利辛纺织业的生命力源于持续进化的产业生态。当6万从业人员中90后技术骨干占比超三成,当纺织博物馆与产学研基地比邻而居,传统产业已悄然完成代际传承与知识沉淀的双重蜕变。这种生态进化体现在三个维度:人才结构上形成“老师傅+新工匠”的传承矩阵,技术储备上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产业文化上实现历史记忆与未来图景的时空对话。正是这种生态韧性,支撑研发投入年均22%的持续增长,让两家头部企业实现300%的产值增幅。老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化学反应,正在重塑县域经济的DNA。
利辛的实践昭示:县域经济转型没有固定方程式,但必然遵循“技术突破-链式升级-生态重构”的演进规律。当传统产业不再执着于低端制造的存量竞争,而是转向科技创新与生态进化的增量创造,就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破茧成蝶。这种转型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发展思维的革命——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价值链高地,让“老树新枝”绽放出高质量发展的绚丽花朵。在这个意义上,利辛的“一块布”故事,正在编织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蓝图。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