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木棍也能做调味品?《三餐四季》云南篇,这些美食太馋人啦

能煮天下鲜的过桥米线

会施展魔法的“汽锅鸡”

满满自然味道的香茅草排骨

余韵悠长的苦撒

……

在云南

哪一款美食能够让你瞬间心动?

4月27日20:00

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

《三餐四季》云南篇

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主持人撒贝宁、何岩柯

携手文艺嘉宾周笔畅、金莎

文化嘉宾陈立、王干组成寻味团

从“滇南门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到“黎明之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开启了一场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美食之旅

带大家从山野走到餐桌

感受舌尖上独特的云南魅力!

节目中出现的云南美食

哪个是你的心头好?

一起来看

↓↓↓

牛肉饵丝

木棍也能做调味品

在云南木棍也能做调味品!用“木棍”——木姜子根搭配牛肉饵丝,让人吃出独属山间的馥郁香气。

汽锅鸡

汽锅里有“蒸功夫”

在红河建水,有一道美食,锅里不加一滴水,蒸后收尽一锅汤。这样的巧妙成为现实,与一件烹饪器具息息相关——建水紫陶汽锅。

选用养足18个月的跑山鸡切块,放入汽锅之中,点火加热后,蒸汽从汽锅中央的空心陶柱底部向上集中喷出,一部分凝聚成汤汁,另一部分沿着气柱外壁再次上升,反复三小时后,即可开盖。以汽锅蒸鸡,最大程度地封存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汤汁抵达舌尖的瞬间鲜香四溢,浓郁入味。

灶火燃起,水汽蒸腾,千年的建水紫陶,与千年的建水古城默默相守,留住了一份本真的味道,也留住了一份属于建水的味觉记忆。

香茅草排骨

把自然吃进肚

多样的地貌,搭配充足的水汽,让全球超过百分之九十的香料植物都可以在云南露天生长。在这个多达400余种的“香料王国”里,最负盛名的,当属香茅草。

让香茅草的味道渗入排骨的秘诀,并不复杂。切块的鲜肋排拌入辣椒面、蚝油、料酒、生鸡蛋等各种佐料腌制十分钟,随后用煮过的香茅草捆扎排骨,下入油锅,炸至定型。细细品尝,香茅草的柠檬香气与油炸后的排骨完美结合,外酥里嫩,清新解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宏人守望着山,山也成为了德宏人的天然食堂,自然的味道被融入排骨里,滋养山民。而蒸腾的烟火气,承载着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也让这片土地,散发出勃勃生机。

哈尼豆豉煮泥鳅

刻在哈尼人基因里的味道

哈尼族有这样一句关于豆豉的俗语“宁可三天不吃肉,也要顿顿吃豆豉”。田间地头的日常劳作,为哈尼豆豉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也让哈尼人找到了“天然味精”。

作为哈尼豆豉煮泥鳅的底味,哈尼豆豉的制作极其讲究:山泉水浸泡的黄豆放凉后铺于芭蕉叶中,发酵后剁碎,与豆秆灰、蒿子花、花椒叶煮过的汁水混合搅拌,晒到半干即可搓成球状,继续晾干,味道浓郁醇厚;烤熟后的哈尼豆豉舂成粉末与姜末、蒜末、小米辣等配料共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并依次下入芋菜与炸过的泥鳅。炖煮的过程中,多孔的芋菜则吸收了汤汁中的咸美,而干泥鳅的口感也因为哈尼豆豉的加入变得更加有层次。

土地馈赠的质朴,双手打磨的温度,时光沉淀的醇香融为一体。哈尼豆豉的上头“味”,是自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也是哈尼人心中家的味道。

过桥米线

一碗能煮天下鲜

在红河州千千万万超出常规认知的菜单中,有一样美食久负盛名——过桥米线。红河州的首府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在这里,人们常用一碗高汤、一著米线,混着各式各样的“冒子”,拉开一天的序幕。

早起赶上清晨的头汤,这是本地人心照不宣的默契。猪筒骨、老母鸡和肋排经4小时慢炖,醇厚绵长。95℃的高汤与90℃的汤碗搭配,确保生鲜熟透。琳琅满目的配料由客人自行挑选,而本地籼稻制成的米线则负责牢牢锁住汤汁,让每一个入口的瞬间迸发出鲜香。

过桥米线这座“桥”,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道来自红河州的风味,自此“碗大汤宽心更宽,米线长长情更长”。如今,它的味觉记忆与这片土地紧紧缠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海陆空

美味跨三界

“海陆空”,味如其名:下水抓鱼,此为“海”,棕包树上摘棕包米,此为“陆”,蜂群中取蜂蛹,此为“空”。当水下,地上,空中的味道聚于一碗,获取食材的难度,还只是吃上这道美食的第一关。

热锅下油,分别加入火腿、小米辣、姜、蒜等食材爆香,并放入小鱼,煎出香味。随后,分别加入棕包米、酸笋、蜂蛹提鲜。而酸辣蘸水,则是吃海陆空的点睛之笔。烤熟的辣椒与蒜舂碎,加入荆芥与辣椒面,最后撒上一勺汤料,“海陆空”即算彻底完成。鱼肉鲜嫩味美、棕包米苦中带甜、蜂蛹满口留香,蘸上蘸水,味蕾在酸、甜、苦、辣中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美味冲击。

苦撒

“苦”尽甘来,良“苦”用心

傣语里苦撒的“撒”意为“凉拌”,而“苦”,则来源于牛苦肠。在德宏,用“撒”做出来的美食众多,但苦撒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却始终不可撼动。

制作苦撒的精髓在于提取独特的草木原味——取牛苦肠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料入锅,文火慢熬成粉末状,注水复煮后,用纱布滤去杂质,萃出一碗墨绿苦水。生牛肉馅与韭菜末加入辣椒面进行抓揉,放入苦水中,随后分别加入韭菜末、芫荽、香柳、小米辣、涮涮辣,一碗苦撒便大功告成,蘸上食材,苦辣鲜香,一口吃尽,余味缠绕。

“无撒不成席”,在气候炎热的德宏,苦撒既是傣族消暑的日常食物,也是宴席的桌上常客。大自然为这道美食赋予了独特的苦味,而其中的甜则需要细细品味,用心感受!

红豆煮荨麻

化毒味为美味

有这样一句话在云南广为流传——“微毒的焯水,有毒的煮熟,剧毒的泡酒”。常人不敢碰的荨麻,在云南人手中,经过特殊处理,成为了独特的美味。

红豆经过提前浸泡,下入锅中熬煮两个小时,熬出绵密原汤后,将提前洗净的鲜嫩荨麻放入锅中,待荨麻经过熬煮去除了毒性,便可依次加入盐、味精、麻油等调味料,色泽诱人,味道鲜美,入口滑润。

对于自然,云南人有独特的感悟,既不是驯服,也并非妥协,而是在敬畏与利用间寻找微妙平衡,以智慧化解风险,用双手调和风味。这一份生存的哲学,使毒味消散,让美味涅槃。

石屏豆腐

带不走的专利

在石屏古城,随处可以看见手拿筷子、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摊,这就是“云南八怪”之一的“豆腐烧着卖”。这是一座有“魔法”的城市,在这里,制作豆制品的历史已有千年,而为豆腐点浆却发生在顷刻之间。

石屏豆腐美味的秘诀,在于神秘的地下井水,石屏特有的地下“酸水”按照比例与豆浆融合,凝固成型后,便可切成均匀的条块。手艺人巧手点制,食客们也自有门道,在石屏吃豆腐,边吃边烤,才是最地道的享受。掰开表皮金黄的豆腐,一口下肚,外酥里嫩,豆香四溢。

八面煎鱼

到底是哪八面?

“不刮鱼鳞,鱼煎八面”的八面煎鱼,实际上的“八面”是:两面鱼肚腩、两面脊背、两面鱼头、两面鱼尾。鱼煎至金黄后,炒香料——葱、姜、蒜、酸木瓜,再加入红辣椒粉以及热水煮成汤,将煎好的鱼放入锅中炖煮。出锅的八面煎鱼表皮酥脆,鱼肉鲜而不柴。

云岭绵延,梯田层叠

自然的每一份馈赠

在这里都显得如此珍贵

高山流水见证了

每一次春种秋收、聚散离合

脚踩这片土地之上

云南人把生活过成了与自然的对话

在餐桌的方寸之间

用食物体察四季轮转

将边陲的热带风情融入每一口佳肴

用千年的烟火书写与万物共生的诗篇

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一套微博

编辑:李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