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下午,水汽笼罩着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三号地块动物救助站的鸟笼中,一只成年的雄性红隼骤然张开羽翼,一次次扇动,仿佛要冲破铁笼即刻奔向蓝天。笼外,工作人员正在静静凝视,眼神中充满了担忧与期待……
强夯机桥架上的紧急救援
今年五月,一通急促的求助电话划破湿地公园的宁静——化工园区一工地拆除的强夯机桥架上,一对红隼夫妇将窝筑在了冰冷的钢铁机械之中。在红隼窝中,四只红隼幼崽正嗷嗷待哺。红隼幼鸟们才刚刚破壳,体型仅有拳头大小,遍体是灰色的绒毛,还没有长出羽毛。刚刚孵化的幼鸟就暴露在这片喧嚣的天地间,而他们的父母忧心地在上空盘旋。尤为令人揪心的是,最孱弱的那只红隼幼鸟,正奄奄一息地蜷缩在窝中间。当工作人员看到时,都不禁担忧“它们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红隼夫妇承担着很大的哺育压力,体质较弱的幼鸟极有可能会被父母抛弃。
在危险的工地中多停留一秒,红隼一家的生存就多一分变数。工作人员立即行动,万分小心地将四只脆弱的幼鸟从钢铁缝隙中迁移出来,将他们带回湿地公园进一步检查身体情况。他们特意放慢了驾车的速度,希望在附近盘旋的红隼父母能跟随车辆一起来到湿地公园,在更安全的环境中筑巢安家。然而,红隼夫妇的飞行速度远不及在城市中通行的车辆,只能看着红隼幼鸟们被迅速带回公园湿地公园。
面对四只惊慌缩在笼角里,相互依偎着的瑟瑟发抖的小生命,秦王川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如履薄冰的守护之路。
人工育幼:一场生命的精心守望
红隼属于猛禽类,即便是同一品种,不是一窝的红隼也会相互攻击。为了避免幼鸟受到伤害,工作人员将幼鸟们暂时安置在较为宽敞的防护笼中。刚到新环境,红隼幼鸟们对人类充满了戒备,尤其在工作人员出现时,三只稍大些的幼鸟便会立即挤作一团,形成一个守护圈,将最弱小的“老四”护在中心——这相互扶持、团结互助的温存瞬间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四只红隼警惕地盯着靠近地生人 李宛蓉/摄
秦王川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们并非出身动物学专业,但救助动物的担当和信念支撑他们投入全部心力。他们翻查资料、钻研文献、请教专家,学习救治和饲养红隼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每天都守候在笼边观察红隼习性。工作人员将肉切成适口的小块进行投喂,为它们精准提供所需营养。为了增加他们在笼中活动的频率和趣味,工作人员还精心挑选了合适的树枝,在笼中搭建起栖木与攀爬空间,让红隼在笼中也能跳跃嬉戏。从最初只能用碘伏简单处理伤口和用绷带包扎,到能够熟练向大家科普红隼的生活习性,工作人员们夜以继日地陪伴在红隼身边悉心照料,也把自己训练成了掌握丰富动物学知识的专业人员。
在两个月的精心照料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断面临防护与饲养挑战。“小东西爪子可太厉害了!”工作人员摩挲着手背,被猛禽尖利的爪子意外刮伤的疼痛仍旧令人后怕。现在,笼中的惊恐灰毛幼鸟已经羽翼渐丰。它们的身体从拳头长成几近于红隼成鸟的矫健模样。工作人员们根据体型大小按照“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给他们排序,对每一只红隼的特点都如数家珍,如同向别人介绍自家的孩子,“老大已经开始出现展翅行为,在笼中不断地张开羽翼。身形最大是老二,经常靠在笼子的角落里,老四最喜欢靠着它。”最瘦弱的老四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体型也在不断长大,工作人员时常感慨:“它当时这么瘦弱,奄奄一息,看起来快要死了,能活下来而且长到这么大,真是一个奇迹,他真的很顽强。”相对于哥哥姐姐,老四的羽毛虽然覆盖了全身,但还没有长长,有些羽毛的尾部还会翘起来,看起来有些“潦草”。虽然相对于哥哥姐姐体型较小,但是老四却是其中最活泼的一只。每当工作人员喂养它们时,老四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它最先冲到笼边蹦跳着、扑腾着,叫声洪亮,不断地向工作人员讨要食物。当工作人员熟悉的脸庞靠近,红隼们不再恐慌躲避,反而围着工作人员伸出的手,迫不及待地张嘴迎接食物。
天空的呼唤与广阔的守护画卷
“老大翅膀已经很硬了,开始张开翅膀了”工作人员欣慰地指出笼中最先练习展翅的红隼,“总是想飞出笼子,它是很向往自由。”
工作人员们计划八月要为这些红隼安排关键的野化训练,在救助站场地内再造人工野地,模拟野外生存环境,教导他们飞翔与捕食技能,为未来野外放生做准备。但他们依旧忧虑——刚孵化出世时就失去双亲的教导,这些小红隼们最终能否真正学会野外独自生存能力?
在不远处,一只成年红隼正一遍遍徒劳扇动着因救助归来时便掉落得只剩两根尾羽的翅膀。同期救助的红隼都完成了野化技能恢复,成功飞回属于自己的广阔家园中。只有它还在因这双残缺的翅膀无法在空中高飞,每次低飞也都无法掌控自己的飞行姿势。即便这样,它也从未停止朝天空腾跃的尝试。工作人员已着手计划对它暂居的空间进行调整,让钢铁的栅栏划开稍宽阔的天地。
在秦王川湿地公园的动物救助史上,牵动人心的远不止这一窝红隼。这份守护的初心,始于对一只灰雁的救助:工作人员起初顶着毫无经验的压力,仅能用碘伏为它简单包扎,后来便全力以赴查阅资料、学习救助技能。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灰雁早已痊愈,甚至成功“相亲”了一只精心挑选的白鹅伴侣,如今在湿地水草丰茂处繁衍生息。如今走近园区的小桥,常能看见这对身影和谐相伴,在水草间缓缓游弋,一雁一鹅从容自在,俨然天生的秦王川“住民”。
被救助的灰雁“女士”和它的白鹅“丈夫”在湖边戏水 李宛蓉/摄
除了野生动物救助,因原主人不懂饲养而被放生至此的二级保护动物牡丹鹦鹉,如今也在秦王川的草地上翻腾雀跃;栈道附近的水面上,还徜徉着被主人弃养的宠物鸭……
徜徉在秦王川湖面的宠物鸭和白鹅 李宛蓉/摄
随着八年如一日栽种耐盐碱植物、精心修复治理,园区内盐碱地植被已恢复2万余平方米。飞鸟生态圈的记录也在不断刷新,鸟类物种从58种增至79种。白骨顶鸡、白鹭等在此定居栖息,更有不少季节性旅鸟纷纷停驻,甚至因这里优质的生态环境而长居下来。
鸟雀们每一次伸展翅膀掠过水面,都在无声讲述着这片昔日半盐沼之地重获盎然生机的故事。而人类每一次对湿地的悉心照料与修整,都在为生命铺就重新高飞的跑道。当八月金风渐起,守护者们将亲手打开笼门,目送那些振翅向高空的生命,仿佛注视着长大的孩子奔赴理想。正因为懂得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才有如此坦然放手的底气——生命本就该属于无垠天际的湛蓝,属于自由的风。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李宛蓉;指导教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