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国道云城段,石材厂家遍布。
大卖场内,工人正在搬运石材板材。
石艺潮玩“迷失兔兔”。
石材工艺品。
324国道两旁,各类石材场馆通过升级外立面,从传统车间“变身”多功能展馆;石材大卖场里,精美的奢石陈列墙上;传承石业的展示厅内,石材被创作为各类特色工艺品……近日,广东省2025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名单揭晓,“云浮市云城区石材产业集群”赫然在列,填补了云浮市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的空白。
从民间作坊式生长到省级集群化发展,云城石材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蝶变。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从全链条到绿智转型 省级集群的“通关密码”
走进美恒石业的生产车间,人造石英石板材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流转。去年投入超千万元设备更新技改后,企业负责人林治平见证了产能翻番、产值破亿的跃升。“政府补贴了70多万元,技改底气更足了。”他坦言。
收获省级招牌的背后,是云城石材数百年沉淀的全产业链优势。从荒料采选、机械制造到精深加工、工艺设计,再到“石材+”家居和文创,链条完整度愈发完善。更关键的是“绿智”双引擎的驱动:省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落地,催生了共享车间与共享工厂;依托省级石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学研项目,石材废渣、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
“以前每颗螺丝都要人工数,现在‘黑灯工厂’里,从切割到出库全自动。”科特机械的数字化实践,揭示了技术对传统生产的颠覆。而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主园的蓝图,正将智能制造、科技创意、保税物流等功能聚合,为集群注入国际竞争力。据悉,今年石展会将落户河口石博中心,该中心将打造“常年展馆”,发展为云浮“石材企业总部”。
技术滞后与人才断档 “石头缝”里的突围难题
然而,亮眼成绩单难掩产业的发展困局。
在传承石业的展示厅,负责人杨桂龙介绍:“我们主要做石材板材批发,近年板材市场存量较大,发展逐渐平缓。”目前,他的企业尝试将石艺与潮玩结合,打造IP化产品。“希望让石材突破传统界限,走向年轻群体,被更多人群看见,拉近生活距离。”
更深层的瓶颈在于技术滞后与人才匮乏。
“福建早就普及线锯技术,出材率提高20%,我们迟了整整2年。”一位业内人士的感慨,道出云城乃至云浮石材机械的尴尬。据悉,云城区多数石材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当房地产遇冷冲击市场后,企业经营困难,设备更新更显乏力。
谈及人才,石材设计与创新更是石材产业长期的短板。“本地的工匠很专业,但是缺乏自主设计团队,石材没能实现创新发展。”云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要为石材赋值,不再局限于建材领域,还可以往家具、工艺品、日用品等方向发展。”
攻坚打造国家级集群 政企合谋“破壁”之道
“零的突破只是开始,国家级集群才是目标。”云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面对挑战,一场政企协同的突围战已然打响。
政策红利率先释放。云浮市连发《云浮市打造千亿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2—2026年)》《云浮市扶持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等,对技改、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奖励。土地要素保障上,主平台用地指标与专项债券资金向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主园、安塘石材基地倾斜,加快项目建设。
企业端也在主动求变。传承石业联手艺术家开发石艺潮玩,探索“乘法合伙人”模式;美恒石业紧盯澳洲、欧美等国际市场优化产品;而政府力推的“百千万工程”,正引导企业向石材智能装备、数字贸易等新赛道延展。“未来不是客户与厂家,而是共生关系。”杨桂龙说。
着眼镇街,安塘街道的网格员们将企业存在问题形成清单,主动对接协调,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商会组织展销、设立会员交流点,推动辖区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沟通交流。正如林治平所期待的那样:“当政府把‘云浮石材’‘云城石材’名片发出去,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声音
云浮市石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丹丹:
借助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聚合资源
“怎么捏都捏不到一起。”云浮市石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丹丹谈及本地石材企业时,语气中带着焦急。
作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全国三大石材基地之一,云浮石材行业深陷“马路经济”困局:缺乏具有强大引领力的龙头企业,难以凝聚成强大的产业合力,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长期与石材企业打交道,也让吴丹丹清醒地看到本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难以实现跃升。
但改变正在发生。吴丹丹介绍,云城区正全力打造万亩国际石材产业城,锚定“园区化、数字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将全球头部企业引入园区,推动企业进园区经营和管理,彻底告别“马路经济”。
面对集群的协同化发展,吴丹丹提出建议:引入链主企业统合标准,建立共享矿山与智能加工中心,让中小企业告别重复投入。“以前各做各的,未来要联合竞标矿山,降低原材料成本。”她最期待的是通过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实现资源聚合——当荒料交易、保税物流、创意设计在同一平台运转,“捏不拢”的顽疾才有望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