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秦朔对话马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爆发,极可能在深圳!

3月16日—3月18日,“秦朔朋友圈”创始人、财经观察家秦朔围绕深圳科创做了三天采访。这趟采访之旅让秦朔感慨颇深,促使其发出近万字长文《在深圳的六个采访,给了我看好明天的六个理由丨大视野》。其中一个采访对象,便是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马健。


2014年,马健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联合创立晶泰科技。同年,马健和团队第一次到深圳考察,便决定将企业落户深圳。马健的企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里聚集了各类未来产业新赛道上的企业和机构,有做数字经济研究、量子计算的研究机构,也有做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半导体、机器人的企业。马健说,在一个物理空间内,不同机构、企业自发式地集聚,正是深圳创新创业氛围的体现。



财经观察家秦朔(左)与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马健


秦朔:你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过几年,在我印象中“128公路”附近是美国生物医药高度发达的区域,如果是跟那边氛围来比,深圳有些特点?


马健 :我觉得美国在生物和科技创新方面非常高端,但是我也跟一些企业负责人聊,大家觉得产业发展规律当中,一旦有一个创新突破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在这个领域做新的药物分子等,但是你看原来可能中国滞后个四五年,后面变成滞后个一两年,现在他们说一旦什么哈佛、麻省理工或者是Dana-Farber(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有一个创新之后,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同步跟进。而到了工程创新的话,未来中国和美国这块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小。深圳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影响全球生物医药的一个点,就像Deepseek在杭州出现之前,大家没想到这一点,未来有可能说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的创造会在深圳发生。


秦朔 :今年J.P.摩根医疗健康大会,中国很多创新药表现很好,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对外授权。但你刚才讲到了深圳未来在生物医药,特别是可能跟工程方面结合,能成为一个突破点,有一些什么样的事实来支持你这样一个判断?


马健:我也是刚刚参加那个会议回来的,我先谈谈感受,第一就是中国资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过去几年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转让给海外的大型药企,首付款从几千万美元到去年几亿美元甚至是十几亿美元,这个过程表示中国创新药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第二,传统意义上,至少跟上海,跟长三角比,大家不会觉得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很发达,但我举一个例子来佐证我刚才说的潜在爆发。您看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礼来,还有包括辉瑞、强生、UCB等等,这些大型药企跟晶泰在合作的事情,其实都是目前他们一些做不出来的难成药,甚至是非常有稀缺性。在我的了解范围内,这在整个中国跟海外大型药企的合作当中还是非常少的,代表未来的一个方向。


秦朔:如果要你用很简单的通俗的话来讲,晶泰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马健:我觉得我们是一个物质和材料发现的公司。


秦朔:所用的方法和研究范式相比过去,如果要总结出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马健:一个最底层的逻辑是数据驱动,你要构建像自动化机器人这种基础设施,也要有相应的算法和模型。原来的研究范式是人提出目标,人拆解任务,人去执行任务,所以未来我想人提出目标,但是AI可以帮你拆解任务,然后Agent,机器人的Agent,在电脑里的Agent,帮你去执行很多任务,这样一来可以让机器自己把数据飞轮转起来。


秦朔:这些想法是深圳对你的激发,还是说你本来就已经这么想?


马健:其实我本来已经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但是我觉得深圳土壤还是很不一样。


秦朔:因为它让你有更多的场景可以去探索。你觉得深圳在很闪亮的创新型公司和牛人这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未来可能是什么情况?


马健:我们过去几年其实经常提一个词叫“隐形冠军”。我觉得有一些产业尤其接近C端的,它就是容易引起大众关注,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受关注,大家会想象这就是机器人。但我其实在很多场合讲,自从机器人发展以来,整个行业并不是要把它做得像人为目标的,而是要去解决很多场景的痛点。有可能它三头六臂更好,挺吓人的,但是三头六臂它可以解决的问题更多一点。


我觉得在细分领域有很多大家不一定了解的创新,当有一天它影响产业前端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原来背后站了个隐形巨人。我觉得深圳有一些企业有这种特质,深圳已经形成了往高科技方向发展的产业环境。


秦朔:这一两年中国有个话题是出海,企业出海、品牌出海、资本出海、技术出海等等。但另外一边,也有很多人回来创业了,你身边这样的例子多吗?


马健:正在变多,2018年前后那一波是80后,这波是90后。企业首先要解决它的核心战略点是什么,然后拆解到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业务策略,我现在要解决的就是三年后晶泰要成为物质发现领域,整个研究范式的颠覆者、创造者。我要达到这个战略目的,所需要的人在哪里?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培养体系下,找不到跟这个目标百分百匹配的人,需要把不同领域的凑一起,要尤为关注本土的这些好学校的聪明应届生。


我觉得可以越来越放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些90后、0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他们的见识是很超前的,然后他们绝对比我们懂AI,应该让他们去推动发展,我们不需要规划他们该做什么。


浙江大学任少波书记当时带着梁文锋去见总理,后来在年初我们浙大企业家座谈会的时候,他说当时总理问梁文锋,你还需要一些什么事情?梁文锋说,希望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然后总理说39岁的你就是年轻人,他说不,我说的是25岁的人。这个阶段我跟一些应届的学生交流,我觉得应该让他们来决定创新的走法和发展。



来源丨趋势捕捉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刘莹

审校丨张思南

监制丨朱龙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