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9.2,较2021年提高6.8%,较全国平均水平(63.6)高出8.8%,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4月10日,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推进会上传来好消息,截至2024年底,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各项关键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站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尽管首轮三年行动夯实了转型“地基”,但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浮现。面对“深水区”的复杂考验,去年底,江苏省政府印发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部署实施六大行动20项主要任务,力图以更精准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深度改、有力转、高效联”。路径从模糊到清晰,智能化改造面临“中流浪更急”
位于盐城的江苏悦达棉纺有限公司绿色智能工厂生产车间,数百台智能化纺纱设备高速运转,智能运输机器人穿梭往返,精准无误地运送物料。“悦达纺织于2023年初投资建设10万锭绿色智能工厂,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厂数字孪生系统。”悦达纺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俊回顾了改造以来的变化:项目自2024年达产达效以来,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21%,不仅万锭用工仅需15人左右、同比下降72%,能源利用率也提高10%,让这家老牌纺织厂重焕新生。
江苏悦达棉纺有限公司。图自射阳日报
这场席卷江苏各地的智造变革,既是企业自发的生存突围,更离不开政府“有为之手”的精准托举。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分享经验:我省以系统评估诊断,全面激发企业转型动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组织约6万家企业开展线上两化融合自评估,4.8万家企业开展线上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累计为6.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5.6万余个,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三年全覆盖目标。这样大规模的评估诊断,恰似为江苏制造安装“数字导航”,让智能化改造的路径从模糊走向清晰。然而,尽管通过三年行动,诊断评估全覆盖,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的技术焦虑逐渐消散,但仍有不少企业因经验不足而不愿进行更深层次改造,导致改造不充分不平衡。以改造情况较好的苏南某市为例:该市现有省级智能工厂51家、智能车间551个,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0.6%、6.4%,占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比重分别为3.1%、33.6%,覆盖面仍不算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为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江苏已锚定“持续攀登”的新坐标。据了解,我省将构建“基础、先进、卓越、领航”4个层级的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推动1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2000家以上规上企业开展先进级智能工厂建设,择优培育一批国家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让更多企业同悦达棉纺一样,通过智能化改造从尝“甜头”到当“领头”。主体从规上企业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解“结构性失衡”当前,头部企业凭借人才、技术、资本优势,率先驶入转型快车道。然而占经营主体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仍在经历数字化“破茧成蝶”的阵痛期。南京市一项调研发现,头部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有内生需求、参与热情较高,而对大量腰部以及尾部中小企业而言,虽然前期通过政府免费诊断,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但客观上企业缺少资金、人才、技术,导致方案难以落地实施。“我们知道智改数转网联是企业做强做优的必然路径。但数字技术迭代快、专业要求高、试错成本大,叠加当前经济运行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所以我们更怕自己‘摸索’错。”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的担忧,反映了企业走入转型深水区后的顾虑。矛盾的另一面是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的产品矩阵,助力企业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运营效率提升。”作为能源科技领域的数字化领军服务商,朗新科技集团董事长徐长军分享说,公司已累计为全省5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能力评估与转型路径规划,还搭建园区能源互联网平台,推动园区向智慧零碳有序转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不断升级,迫切需要更多像朗新这样熟悉行业机理、能提供专业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记者了解到,目前服务商多来自苏南和省外,本地服务商数量仅占全省20%,且在细分行业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智改数转网联相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储备不足,部分企业的个性化改转需求缺乏有效支撑,服务商资源池还需进一步丰富扩容。”南通市副市长凌屹道出“症结”。直面挑战,我省的破局之道是一边“扩大资源池”,通过建立近千家单位组成的省服务商资源池,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多元化、护航式的服务;一边筑牢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全省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打造30个左右“万兆园区”,让数字“新基建”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我们将用3年时间,分层分级推动约1万家创新性中小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让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过30%。”朱爱勋说。目标从单体突破到链式提升,“网联”黏合剂作用还需放大如果说企业转型是“点上突破”,那么产业链协同则是“面上提升”的关键。随着智改数转网联步入深水区,不仅单个企业要实现“改”“转”,还要让整条产业链实现链式转型,以“网联”持续放大“智改数转”效应。上下游企业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是“网联”赋能企业的一大难点。一家企业负责人的见解一针见血:大型企业的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带动能力不够,产业链整体数字化转型步伐参差不齐,链式转型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黏合剂”作用。3年来,我省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4年底,我省累计创建国家级双跨平台5个,培育省级重点平台273个。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67.8%,3年增长9.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驱动、网联赋能,是持续迭代的过程。”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阮凌彬举例说:2021年,公司建成“数字鱼跃”平台,首创适用医疗行业的产销协同平台;2022年,鱼跃医疗又独创O2P(线上到线下某指定地点)应用平台;2023年起,鱼跃医疗搭建目前行业最大的医疗产品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目前,鱼跃供应链平台整合上下游超2万家合作伙伴,但构建智慧医疗闭环生态还需要平台、技术、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
人工智能正是新的加速器,“AI+”也为“网联”赋能“智改数转”拉起“第二增长曲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明透露,江苏移动成立公司级“数实融合 智改数转”专委会,推动多行业AI应用普及,特别是支撑全省DeepSeek快速普及,持续打造“AI+5G-A”的“双A”标杆。截至目前,全省自有智算资源达1880P,13个设区市均支持DeepSeek本地接入、一点调用。
对于未来3年江苏“以智为用”的目标,朱爱勋介绍,“我们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组织实施行业大模型和重点环节场景大模型攻关,推广一批工业专用小模型和成熟应用解决方案,选树不少于25个行业应用标杆,推动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