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长账期,为何成了大平台的小金库?

文|商业数据派,作者 | 郭梦仪

最近,中小商家又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2025年的中国零售业刚刚复苏,却叠加关税问题,不少商家再次面临“至暗时刻”。

外贸企业开始“转头向内”,寻找“国内大循环”的机会,而大平台们也纷纷配合国家动作,拿出各种支持中小企业的举措。

但海水退潮,在企业利润走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账期问题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电商行业,部分电商平台的超长账期+供应链金融,正在蚕食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

4月23日,沈阳市新零售协会发布倡议书,指出自营电商平台在经营过程中账期过长、强制毛利保护、佣金过高问题。据该协会调研,部分自营电商最长账期达90天,平均长达58.6天,远超中小商家资金承受能力。平台还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剧上下游账款拖欠,加重商家负担,中小商家普遍反映陷入“流量萎缩-成本高企-利润归零”困境。

不少零售平台已经成为影响商家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部门都在呼吁,平台应重视中小企业面临的长账期问题。

但账期,对中小商家为什么那么重要?

01 中小商家的难处,爆单=背债?

大家以为的爆单:疯狂盈利大赚特赚。

实际的爆单:四处借钱维持运转,眼巴巴等回款,到手先还债,接着又得继续垫资,陷入死循环难以自拔。

“最怕的不是卖不动,而是退货率高!账期长。”做服装电商的小李(化名)向商业数据派表示,爆单往往只在一瞬间,单量冲起来都毫无防备。

小李很无奈,本以为能赚得盆满钵满,但自己却陷入了困境。平台账期是20天,期间小李的供货商也催着付货款,员工工资也该发了,仓库里的库存也快没了。继续进货也没钱,源源不断的订单也无济于事。

要知道,钱不是直接从用户钱包里直接进到商家口袋的。基本的流程是,钱会先进入零售商资金池中,然后结款给商家。从平台到商家借款的时间差,就是账期。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电商平台对商家的账期(应付款周转天数)为15-60天不等。这段时间拖延未付的货款,没有任何利息。

所以才会出现,小李这样的商家因为爆单后没有多余的钱做周转,要先借钱进货、生产。

账期的存在,的确有合理性,这在传统生意中也一直存在。

当双方地位对等时,合理的账期可以让钱和货更加高效地运转;但当话语权失衡,账期便成了双方博弈的武器。一些体量较大的平台,甚至将账期延长到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比如国内的某大型电商平台,平均账期接近60天,远高于电商行业主流账期,应付款金额更是接近2000亿元。

东莞服饰企业王勇(化名)也有同样的困扰。他向商业数据派表示,原本依赖30天海外账期,转内销后需接受60天账期,导致30万件库存积压,相当于3个月产能。若按年销售额500万元计算,50天账期将冻结68万元资金,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45%。

超长账期,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不可忽视的隐性经营成本,甚至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消除这一行业痼疾,迫在眉睫。

然而,账期往往会与平台扩张战略深度绑定。

部分自营电商平台还通过“动态账期调整”机制,将旺季账期延长至60天以上,并要求商家“支持促销活动”并加大备货量。但由于中间穿插账期,实际会让商家增加备货成本。

这样的模式本质上是经济高速发展时“规模扩张至上”的产物,在经济蓬勃发展时,平台和商家都亟须扩张自己的地盘。尤其是打头阵的平台,急需要毛保、账期等政策保障平台利润,扩大市场盘子。

但现在经济处于压力带,商家也在“降本增效”,业内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呼吁应该让资金成为流通效率的催化剂而非平台扩张的燃料,需要用真金白银为困在“销量增长却利润萎缩”怪圈中的商家打开一道生存之门。

02 商家的账期,不该成为平台的小金库

账期背后,有一门隐秘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意。

诚然,一开始供应链金融的确为中小商家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难题。中小企业因信用不足而融资成本普遍高达8%-20%,而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信用背书,将融资利率压缩至3%-5%。

可随着平台不断延长账期,供应商资金紧张问题开始显现。部分电商平台借势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向被自己拖欠货款的商家提供有息贷款,有些贷款利率甚至高达5.5%,超过银行LPR。规模小的供应商话语权弱、账期长,在资金紧张时只能向平台借款,尤易陷入越借越穷的困境。

对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可以是缓解融资困境的 “救命稻草”,但也可能成为利润空间被挤压的 “温柔陷阱”。

与此同时,平台还会和商家签订“毛保协议”。

“毛保”——即毛利保护,就是部分电商平台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约定一个最低的毛利比例,比如20%~30%,并要求商家:即便平台低价销售,无论我在你这里进货多少钱,你也要保证我拿到这个最低的毛利。

这意味着商家在定价时,必须先预留出平台抽成、营销费用和物流成本,实际留给自身的利润空间往往不足5%。

毛保的设计本身是有合理性的。一开始,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电商平台的利润,能让平台有更多的资金与友商抢地盘。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阶段的演变,就会产生各种的动作变形。要求供应商补差价,极容易随着平台各种流量和供应链议价权的升高,成为平台的霸王条款,而一旦有了这种机制,惯性思维就一直会延续下去。

此前,商家也曾公开向平台表示,期待降低经营成本。某品牌电商运营负责人称,希望新一年,平台可以减少些运营侧的成本。“第一个是平台的毛保(毛利保护)费用。我们2023年的毛保比例提高过一次,今年连续提高的话,我们就很难承受这项成本了。”

今年以来,国补政策仍在各地积极推进,部分电商平台获得大量国补订单。2月初商务部数据显示: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国补给品牌商和电商平台带来了销售量和净利润的增长,一些大型电商平台既赚取了商品销售的差价,还额外赚取了放贷的利息收益,但其对上游企业的应付账款金额也在增加,大量商家资金压力逐渐积累。

相当于,国补的红利,都让部分大平台吃尽了,中小商家依然经营困难。

几十年现代零售的发展,让账期早已超越简单的资金周转问题,而是演变为供应链权力的具象化工具,以资金流控制利益分配格局的现状该改变了。

03 如何破局?从自我约束到生态重构

“超长结算账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业,施害者主要是大企业,尤其是某些行业龙头。”此前有资深媒体人曾撰文称,热衷价格战的公司往往是热衷压榨供应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长账期的公司。

欲将20多年的顽疾直接根除,需要部分电商平台主动放弃超额利润,重构供应链金融模式。

另外,商务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引导企业采用“同线同标同质”生产。广东建立“粤贸全国”平台,2024年促成600亿元内销订单,通过规模化采购缩短账期和谈判时间。

在行业推行“超短账期”,本质是一场零售的资金链结构的变革。

电商专家赵振营向商业数据派表示,账期问题的本质是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构。出口转内销引发的关注,倒逼政策、平台、企业三方重新审视产业链权力结构。未来,随着《条例》实施和供应链金融深化,账期将从“成本负担”转向“价值工具”,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平台利益与中小企业生存权,将成为检验营商环境优化成效的试金石。

回顾中国零售业发展轨迹,从传统零售到快递电商,再到当下蓬勃兴起的即时零售,缩短账期一直是行业里大量中小商家的切实痛点。部分平台的超长账期,远超中小商家资金承受能力。从自我约束到生态重构,才能彻底改变现有困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