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技术普及比预想来得更猛烈“如何在流量竞争中寻找内容生命力”?

记者陈冲在珠江边放飞航拍无人机,尝试用上帝视角展示广州的城市肌理。

我是陈冲。一个7年的南方都市报视频记者,10年的广州城市影像记录者。

最初,我只是沉迷于风光摄影的爱好者,机缘巧合,在2018年成为了南都的一名视频记者。从早期的以航拍为主的风光摄影,到如今追求影像深度的内容创作,就这样,我拍摄了10年。我也期待能一直这样拍摄下去,用影像讲述更多故事。

读者、受访者、记者 我与南都之间完成了身份三级跳

2018年5月,我正式入职南方都市报社,在当时,被同事调侃为“首个被南都用整版报道过的记者”。

故事要追溯到前一年。2017年,沉迷风光摄影的我购置了第一台航拍无人机,开始用全新视角记录广州。从广州老城区的骑楼,再到日新月异的珠江新城,甚至到最南端的龙穴岛,我的无人机都在它们上空盘旋。我用上帝视角展示了这座城市的肌理,这在当时还是鲜见的影像实践。这些作品通过自媒体传播后,陆续被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最终促成了南都为我做的那个整版专题报道。

其实我与南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中学时代。那时我常攥着零钱,在报刊亭买回厚厚一沓带着油墨香的报纸。记忆里总是先翻开体育版追足球赛事,再像寻宝似的逐版翻阅。这种阅读习惯竟在冥冥中铺就了多年以后的职业轨迹。

2018年南都筹建短视频工作室时,之前通过采访认识我的记者朋友,向我发出邀请。天性向往自由又充满好奇心的我欣然接受,自此完成了从读者到受访者再到采编人员的身份三级跳。

我还是很感激这份工作的,它满足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获得了当记者的职业成就。

我永远记得2020年2月,那个踏进武汉高铁站的傍晚,拖着行李走过昏暗的车站,既忐忑不安又踌躇满志。我也忘不了2021年的郑州,暴雨将城市浇瘫痪,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家门口的板凳上,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木讷眼神。

转型中的视频记者 尝试深耕本土知识增量内容

我擅长风光领域拍摄。2019年,和报社的同事们共同完成了《云端之上 锦绣南粤》的航拍广东项目。在当时,无人机航拍尚属专业技术门槛,航拍解锁了南粤大地许多不曾被展示的风景。当看到自己的家乡,南粤山河在镜头下以航拍的方式全面呈现,内心涌起难以言喻的自豪感。

我顺理成章地负责起了一档名为《广角》的风光短视频栏目,并在数年之间,更新了数百期。这个栏目的口号是“丈量广东,全新视角”。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3月底的回南天。那一天的强对流天气过后,水汽从地面蒸腾而出,城市建筑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我争分夺秒地背上了无人机,一口气冲上了天台。看着手机屏幕中不曾拍过的水墨画般的城市影像,虽然内心激动,但还是保持手指平稳地推动着无人机遥控器摇杆,拍下了这一组长焦镜头的回南天奇观。这一期的《广角》视频,在各个平台上收获了近千万的播放量。

然而技术的普及比预想来得更猛烈。随着这几年航拍和风光摄影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在短视频平台上,此类的视频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当年提及的“全新视角”,如今已经变得普遍。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航拍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同质化的”云端视角“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曾经喊过的“全新视角”,早已沦为稀松平常。

作为一个视频记者,我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转变。今年起,我尝试深耕本土知识增量内容,创建了《粤知60秒》科普栏目。这个时长一分钟的短视频聚焦广东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知识价值。目前已完成近20期,从岭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到历史建筑的古往今来,在喧嚣的流量竞争中寻找内容的持久生命力。

追广州塔的人 出版《寻找广州塔》摄影画册

在短视频时代,摄影在不断地从新闻报道中消退。但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我还坚持着摄影爱好,我喜欢摄影这种定格的瞬间。我也以摄影为指引,不断地探索着世界的宽度和广度。这也对我日常工作中的视频栏目制作,提供了持续耕耘的方向。

当然,也有意外的收获,就是关于广州塔的拍摄。

拍摄广州塔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计划。

2015年,刚接触爬楼摄影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戴上工地头盔,就踏进了当时还没完工的广州第一高楼——东塔(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没找到电梯的我,一个人背着装满摄影器材的背包,硬着头皮一层层地爬楼梯。走十几二十层歇一下,汗流浃背。

爬了有三四十分钟,在90层休息的时候,看到了楼框中的广州塔。九十层高的空中没有护栏,当时的我又怂又爱,我架好相机和脚架,坐在地上一点点地往边缘挪动,帮自己和广州塔拍了一张合照。这也是我拍摄广州塔最早的一张图片。

我发现,很多在广州拍摄的城市天际线照片,都有广州塔的存在。在广州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的转角,也会看到广州塔。广州塔,它是如此地高,整个城市都在它的目光之下。广州塔,它是如此地独特,在连片的高楼之中,它最令人瞩目。既然如此,那么能不能拍摄一组关于广州塔的照片,以此来达到记录当下广州的目的?就这样,我开始了这场“寻找广州塔”的旅程。

最远我去到了佛山的三水,距离广州塔40公里外的天台,在凌晨5点,蹲守着太阳从广州塔背后升起。近一点的是广州塔对岸的花城广场,这里有环卫工人、外卖骑手、拖着麻袋的小贩、围观灯光秀的市民游客,他们都在广州塔下轮番上演着各自的生活。

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拍了几年。直到近期和1200bookshop的合作,整理挑选了一百多张照片,出版了《寻找广州塔》这本摄影画册。我愿意通过这些照片,通过广州塔,向你讲述一些关于我对当下这个城市的认识和感受。

我想以一句话作为本文的收尾。那天,在报社大院的水池边,我把这本画册递交给集团的另一位同事。在签名的时候,他选择让我写下这句话互勉:“一直拍下去。”

采写/供图:南都记者 陈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