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也是党建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而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党建引领传统文化发展,应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以此为核心,及时将当代审美趋势、社会价值观念等融入其中,全面革新传统文化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采取多种策略,包括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机制、深入发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拓宽文化传承场域、加强党建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已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部分。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肯定并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将文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在守正创新过程中,不断取得新成就,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稳步发展。各级党组织认真研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政治方向。基于此,政府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需要社会、人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积极转变角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严格落实党委组织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工作责任制等,从顶层规范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的行为实践,从制度层面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正确、价值导向正确。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定期学习制度和理论,保持优良作风、提升文化素养,提升党的文化建设方针落实能力、政治判断力和执行力等。
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应及时健全文化生产经营和文化经济等政策体系,打造竞争有序、规范统一的文化市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和文化企业产权,引导国有文化企业改制、转型;不同类型企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共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增长点,使得传统文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实现现代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驱动,提升其创新水平。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主体。党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应始终围绕人民为中心,增强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由各级党组织、党员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喜好,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组织文化惠民工程、民俗文化节等,激发人民创造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提供群众力量。
党建的思想引领力,指的是党组织运用先进理论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等引领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等,重塑传统文化发展资源体系的能力。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由党组织引导基层党员、群众学习相关理论,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环境,使得民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在此背景下,秉持党建思想引领作用,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性,进一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领会作品现代化过程中蕴蓄的更为高远和新颖的精神追求内涵,进入传统文化诞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萃取其富有人文关怀、跨越时空和国度的独特文化元素,而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资源。例如,通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著作载体,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其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理解“中华民族如何而来”“我们是谁”等问题,更加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互敬互爱等内容,深度理解党建工作始终坚持尊重人、凝聚人、以人为本等原则的底层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孝道、诚信、友善等内容,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延续的基因,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来源,可以将此与党史理论、廉政文化等进行对接,构建兼具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党建思想内容体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资源。
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党建中的实事求是、清正廉洁、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相整合,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建、文化创新发展之间的契合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积极价值,让传统文化其呈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魅力。此外,应重视物质类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可以将故宫、园林等传统建筑,中国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化演绎,打造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手工艺产业和时尚服装等,不断拓展“双创”发展资源。
党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需立足数字化时代背景,发挥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积极投入一线工作,定期深入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进行调研。同时,开发“党建+传统文化”小程序或者公众号,收集整理群众对党建引领传统文化发展实践的评价意见,为传统文化与旅游、传媒、影视等产业进行跨界融合建言献策。对于文旅融合商户,平台中的意见能够督促其及时整改,进一步规范经营,实现文旅融合产业持续发展。同时,各类新媒体平台使文化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借助媒体开拓图像化、通俗化的传播场域,助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接轨。尤其多数使用互联网的民众不具备专业的古代文化专业知识,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亟需加强传统文化典籍翻译、解读等工作,便于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建理论知识。通过公众号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科普视频,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对传统文化其进行现代化演绎。还应正视各类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已经进入视频时代、读图时代的现实,据此创作更多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短视频、影视。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积极打造抖音短视频矩阵,包括“央视新闻”“央视一套”等账号,不定时发布非遗文化传承视频,加强对全国各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成功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智慧阵地,充分助力党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提高传统文化原创能力发挥关键作用。政府牵头构建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由素质较高的青年党员学科带头人、理论骨干等组成,负责“双创”实践所需的理论宣传,提升传统文化创作者理论素养,使其准确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历史,创作更多文化原创精品,更好反映我国社会现实。鉴于专业研究队伍建设需要依托高校,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是一项长期任务,亟需高校党委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实施校地联动策略,充分调动高校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工作。高校面向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培训,让教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探源,即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学院、专业为单位,开设党建理论研究学者和传统文化专家等进校组织的讲坛,让教师和专家、教师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心得,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文学和文化修养等,确保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
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由高校组织党员参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诗词朗诵等实践活动;选拔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党员干部和教师提供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学习指导。高校党建和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切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同向同行。此外,高校还应在计算机技术、新媒体、国际贸易等专业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国外大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海外交换学习、文化研学的机会,拓宽文化人才国际视野,综合提升其在跨文化交际和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较高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2级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