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翰书 梅耀
“除了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协议,即将开启无线充电技术装车测试外,我们还与央企合作,携手攻克水下装备无线充电这一难题。”4月2日,说起今年要干的几件“大事”,重庆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智能)总经理,同时也是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左志平豪气干云:“我们要让中国智造在无线充电领域站上世界舞台!今年目标是实现产值翻番,拿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重庆华创智能开发的国内首款无线充电双机库,可以同时容纳两台轴距1100毫米的工业无人机充电,并已经在九寨沟等景区巡查、大中型水电站巡检、高速公路巡路、森林防火巡逻等场景广泛应用。记者 梅耀 摄
在璧山,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发生。仅2024年,该区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总量达到461家,新增科技型企业354家,总量达2262家,新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0个,累计达到198个。
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成立“生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
累计孵化科创企业57家,实现订单额超16亿元
在璧山区东林大道92号,有一处既像办公楼宇、又似现代厂区的建筑,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新院)就坐落于此。高新院董事长陈锦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如何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走向产业化?2019年成立的高新院就专为破解这道难题而生。所以这里是“生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
位于重庆璧山高新区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就像科技成果的‘摆渡人’,帮助科研团队跨越从技术到产品的鸿沟。”陈锦说。
2019年,高新院刚成立不久,正四处招募高新技术项目,恰逢此时,重庆大学无线传能团队找上了门。“我们组织专家对其项目和技术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了技术国内领先、应用场景明确、团队实力过硬的结论。”陈锦回忆,通过专家论证,该团队的无线充电技术被确认为具有重大产业化价值的原创技术。
当年12月,双方共同成立了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华创智能,其中,高新院投入资本金2000万元占股40%;重庆大学无线传能团队以知识产权作价3000万元占股60%。
为了让技术快速走向市场,高新院为华创智能提供了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共享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开放高端MEMS传感器封测中心和高精密加工中心,帮助对接中国石油、南方电网等潜在客户。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服务,让华创智能很快就实现了技术产品化、市场化。
“没有高新院的中试平台和全程辅导,我们的技术可能现在还躺在实验室里。”左志平感慨,虽然团队在国内无线充电领域技术领先,但产业化需要资金注入、企业管理、生产试制、市场规划等,这些都不是实验室能解决的。如今,华创智能成为国内领先的无线充电方案解决商,并确立国内首家无线充电上市企业的奋斗目标,与高新院的项目孵化全生命周期支持密不可分。
华创智能并非孤例。璧山高新区现代工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傅静介绍,短短几年高新院就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57家,成功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带动入驻孵化企业实现订单额超16亿元。
布局六大产业概念验证中心
一项项科研成果从“金点子”变为“金果子”
科研成果在早期阶段,往往因缺乏验证而难以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而为了让科研成果从“金点子”变为“金果子”,去年底璧山区率先出台全市首个区级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概念验证中心、智能装备概念验证中心等六大产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啥叫概念验证中心?
“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针对‘金点子’创意和基础研究成果,开展技术可行性研究、市场竞争分析、原型制造、性能测试、二次开发、企业孵化等一系列验证服务。”璧山区科技局副局长周世俊介绍。
璧山区的概念验证中心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类,综合型概念验证中心可围绕多个学科或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服务,专业型概念验证中心则聚焦1至2个学科或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服务。
概念验证中心建成后,很快发挥了作用。
重庆华创智能全自主研制的“动态无线供电系统”,能够给快速运动中的小车进行24小时不间断“隔空供电”。该系统的研制打破了国外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长期垄断,并有效助力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安全和发展。记者 梅耀 摄
2024年,华创智能在研发一款11千瓦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产品时,通过璧山区内的概念验证中心完成了耐久性测试,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目前,该款产品正在与车企开展搭载应用。
“我们没有一厢情愿闭门造车,而是按照概念验证中心给出的建议倒推产品研发方向。”左志平又举了个例子,当发现智慧物流分拣系统、半导体天车边跑边充电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时,他和团队就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开发完成首个分拣机器人无线供电国产化替代应用,解决了机器人边跑边充电及无尘车间、安全供电、效率提升、综合降本等问题,成功应用于中国邮政分拣中心。
今年1月,位于璧山区的重庆龙胜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拿到了新订单。在该区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的攻关下,他们生产的3C产品包装材料由塑料薄膜改成了全生物可降解的创新纤维纸,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概念验证中心就像技术的‘试金石’,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周世俊说,通过项目筛选与评估、技术及产品开发支持、商业模式与市场策略制定、资金与资源对接、成果展示与市场推广、成果评估与后续跟踪等诸多功能,概念验证中心能够帮助科研成果逐步“熟化”,进而促进转移转化。
深耕“四链融合”新赛道
专精特新 “小巨人” 方阵初长成
如果说技术突破是创新的种子,那么良好的创新生态就是培育种子的沃土。记者了解到,璧山正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厚植创新土壤。
比如,资金支持方面,该区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融资支持体系,针对科技型企业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流动性信用贷款等“八大资金池”,并提供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目前,全区签约基金规模达68.27亿元,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超14亿元;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为企业量身定制引才方案,制定“人才十条”政策,建立“人才管家”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推行“审批代办专员”制度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行动解决企业用工、配套等诉求600余个,出台《科技创新容错纠错办法》,为创新失败提供制度保障……
这种产研深度融合、双向奔赴的创新,在璧山已经开花结果。
作为2019年首批入驻高新院的科创团队,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创半导体)仅用了短短几年就成功“毕业”,成长速度惊人。
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记者 梅耀 摄
“团队经过多年攻关,研发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功率芯片,让充电桩体积缩减30%,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该公司负责人、重庆大学教授陈显平告诉记者,2019年,团队取得这一成果虽然十分高兴,但苦于缺乏中试环节和产业化应用资金,让他们一筹莫展,险些让项目夭折在实验室。与高新院合作成立平创半导体后,后者重点在中试、管理、市场三个方面提供服务,全流程为产业孵化赋能。得益于精准孵化,平创半导体成立一年即升为规上企业,两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获批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年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入围重庆市科创板上市储备库重点企业。
如今,成功完成孵化的平创半导体,已在璧山修建起超2.5万平方米、涵盖分立器件封测产线、车规级功率模块产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线的产线,是一家年产值1.88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2024年底,璧山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61家,科技型企业2262家。这两组数据有望在2025年分别突破500家、2400家,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85%以上。
“我们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通发展,正努力打造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璧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璧山已建成各类独立法人研究院55家,转化科技成果700余件,铺就起一条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未来,将有更多类似华创智能、平创半导体的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新动能。
原稿点击>>
大区大县挑大梁|一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5家 璧山铺就科技成果转化“高速路”-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