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都去哪儿了?从联通大数据看清明小长假
图片
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全国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赏花踏青等春日体验成为游客关注的新热点,传统文化活动也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出游感受,家庭旅游、短途旅行、登山户外等旅游方式广受欢迎,祭扫活动带动中小规模城市人气。依托中国联通建设的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在清明假期期间对全国5A景区(358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5家)、各城市、各省份的旅游市场接待情况以及部分代表地区旅游市场的抽样情况监测,勾勒出2025春日旅游热潮。

主流城市热度不减,

祭扫踏青带动小城人气


清明假期的出行特点体现为旅游休闲与返乡祭扫的双重驱动趋势。一方面,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游客们踏青赏景、休闲放松的出游意愿显著提升,短途旅行、自驾出行以及家庭亲子游等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备受青睐,进一步激发了旅游市场活力,尤其推动了一线城市的旅游热度。据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北京、广州、成都、重庆、杭州等主要城市依旧位居清明假期热门旅游城市的前30名。这些城市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还通过举办丰富的清明节俗庆典、文化演出及民俗集市等特色活动,营造出独特的节日氛围,吸引众多游客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春季魅力;另一方面,返乡祭扫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传统,也促使大量游客前往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地区。这些地方承载着浓郁的乡愁记忆与家族情感,因祭扫、探亲等传统活动而迎来人流高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和地方服务配套的逐步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持续提升,逐渐成为假期旅游中具有特殊情感意义的重要目的地。

游客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春天的自然气息,追忆乡愁记忆,助推传统节俗焕发新的旅游活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逐渐成为地方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推动力,各地纷纷策划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体验项目。这种“非遗+旅游”相互融合、共促发展的模式,不仅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升级,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延续,实现了旅游发展与非遗保护的良性互动,助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兴盛。


清明假期期间,跨市深度游游客量(来自其他城市且在该城市停留6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本部分以下简称“外地深度游客”)前30的城市共接待外地深度游客9589.1万人,平均每个城市接待外地深度游客319.6万人。TOP3热门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成都和广州。


表1:清明假期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TOP3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省域深度游游客量(省内各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加总去重,不考虑直辖市)前10的省区共接待9227.8万人,平均每个省级目的地接待深度游客922.8万人。江苏省、广东省和河南省位列省域深度游客量前三位。


表2:清明假期各省深度游客量TOP1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联通数智智慧足迹大数据显示,清明假期3天,全国900多个商圈客流总量达2.02亿人次,同比增长9.22%,旅游热情带动消费活力旺。

5A级景区:

彰显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态势


2025年清明假期期间,全国5A级旅游景区展现出蓬勃生机,深度游市场呈现多维度增长态势。据技术创新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358家5A级景区中,深度游客量(停留1小时以上)排名前50的景区共接待游客1687.4万人,平均每家景区接待量达33.7万人,日均接待量突破11.2万人,同比增长11.6%,彰显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态势。


表3:清明假期5A景区游客量TOP5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交通网络的全面升级为游客出行注入新动能。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在深度游客量排名前50的景区中,有21家近程出游占比超过30%,10家景区远程出游占比超过30%。高铁网络的密集覆盖催生"2小时高铁圈"成为热门选择,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三天,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7.9亿人次,创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铁路客运量预计约537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2%。全国铁路单日旅客发送量达2009.3万人次,创今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景区类型呈现鲜明分化特征。杭州西湖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意场景蝉联榜首,白堤桃林与太子湾郁金香花海构建梦幻春色;清明假期黄山迎客超9.5万,同比增长26%,文化和旅游部精选推出32条“花期乡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大江南北花事胜景,带游客追随春天的脚步,开启“乡村四时好风光”,邂逅柳暗花明又一村,婺源油菜花田、伊犁杏花谷等目的地通过“景区+民宿+非遗工坊”模式,让游客体验“推窗见花海,出门入画境”的沉浸式春游。


游客结构凸显代际融合新趋势。根据技术创新中心的数据,在深度游客量排名前50的景区中,年龄为30岁以下游客超30%的景区达到41家。而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偕老游""带父母看世界"成为热点,呈现了一种"Z世代引领风向,银发族释放潜力"的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产品向全龄友好型加速迭代。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全家共享”高品质休闲游


随着“躺平式”旅游和休闲度假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游客开始青睐温泉度假酒店、SPA养生场所以及特色民宿等住宿体验。游客在规划旅程时,更倾向于追求舒适便捷、放松身心的体验。这种变化趋势表明,旅游消费正逐步向个性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清明假期期间,技术创新中心监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5家),共接待深度游游客(在度假区停留2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本部分以下简称“深度游”)1071.6万人,其中排名前20的度假区共接待游客558万人,平均每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接待27.9万人。


技术创新中心监测的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期间,游客在度假区的停留时间显著增长,近程游客占比较高。在8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近程游客占比达到30%以上的度假区数量达到49家。过夜游客占比超过50%的度假区数量达到32家。


表4:清明假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游客量TOP2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技术创新中心监测的数据还显示,相比过去那种匆忙打卡的旅游方式,如今游客更偏爱舒缓自在、强调家庭陪伴的旅行模式。旅游度假区凭借其优质的生态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以及丰富的娱乐休闲项目,逐渐成为带娃出游家庭的热门之选,尤其是主题乐园类景点,受欢迎程度持续攀升。亲子互动、康养放松、节奏适宜的高品质旅行方式,逐步成为家庭游客的主流选择,展现出假期出游正从“赶景点”的特种兵式旅行向“重体验”的休闲度假游转变。

同时,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高水准的服务品质,各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均吸引了不同规模的入境游客群体。其中,最受境外游客青睐的五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三亚市亚龙湾旅游度假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珠海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以及大理古城旅游度假区。

出入境游:

56%的入境深度游游客停留时间达3天以上


清明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的返乡祭祖活动尤其活跃,深圳、东莞、汕头、汕尾等地因独特的宗祠文化与地方美食,成为吸引港澳居民回乡探亲的重要目的地。各地还积极推出丰富的节庆民俗活动,浙江乌镇、河南开封等地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广受游客欢迎。4月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最新数据,2025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了621.2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达到207.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9.7%。这一数据显示了清明节期间人员流动的显著增长,反映了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人员往来的活跃度。


根据技术创新中心的数据,清明假期期间,入境深度游(指来自境外并在大陆城市停留6小时以上的游客)大数据显示,排名前20的热门城市共接待入境深度游客139.5万人,平均每座城市接待约7万人。入境深度游客量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和泉州。有56%的入境深度游游客停留时间达3天以上。


表5:清明假期城市入境深度游客量TOP2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表6:清明假期城市出境深度游城市TOP20

注:图中深度游客量已折算成指数体现。


表7: 清明假期入境深度游客来源国家和地区TOP20


数据说明:

(1)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游客行为监测与决策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监测数据。

(2)景区、度假区深度游客量是指离开常住地10公里、6小时以上,且在景区、滑雪旅游度假地停留1小时以上,在度假区停留2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1人多次进出目的地计为1人。

(3)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是指离开常住城市10公里且在目的地城市停留6小时以上的游客人数,1人到访城市多个目的地或停留多天计为1人。


编辑:洪力
指导:辛文

中国联通:聚力AI驱动,加速行业客户数智化转型
看见元景 | 为应急防控打造“最强大脑”
看见元景 | 当AI遇上时尚,你的衣橱不一样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