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内,中职组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艺术设计两个赛项顺利完赛,这也为2025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第一阶段赛事画上了圆满句号。
作为一项老牌赛事,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走过17年历程,成为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本次竞赛主要考查选手哪方面能力?在激烈赛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又将以何种方式融入日常教学,为莘莘学子的成长赋能?记者进行了采访。
赛场直击:
从“比手艺”到“拼智造”
3月22日至24日,高职组花艺赛项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精彩上演。全省19所院校的46名选手齐聚一堂。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骆兰婷的作品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谈及备赛经历,骆兰婷记忆犹新。为精准把握每一种花卉的特性,她和同学们频繁穿梭于花卉市场。在实训室,无数次手指被花枝划伤,但丝毫没影响她练习的专注。正是这份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花艺的热爱,让他们在赛场上收获荣耀。
不仅是传统手艺,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
获得飞机维修赛项一等奖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参赛团队的指导老师李墨祺表示,今年的飞机维修赛项不仅考核选手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更注重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展现。“参赛者要在有限时间内精准掌握飞机铆接原理和规范查询手册方法,灵活运用机械维修、部件修复等技术,团队协作中还需兼顾效率与安全规范,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据悉,本年度“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共设赛项138个,参赛人数近1.3万人。第二阶段将根据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道设置情况,结合省赛第一阶段赛项设置若干赛道。
校企联动:
赛场背后的产教融合密码
从竞赛项目的技术指导,到为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支撑,企业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为赛场背后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力量。
屏幕蓝光映照下,选手们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套支撑智能制造的工业网络架构逐渐成形……这是“生产单元数字化改造”赛项比赛现场的精彩画面。经过激烈角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该赛项中获得一等奖2个。
“机器人的移动轨迹规划、精准抓取、视觉检测等关键技术,都需要工业互联网、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等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来支撑。”湖南工业职院该赛项一等奖获奖团队指导老师吴利清表示,当前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标准,企业需要的不是单一工种的操作员,而是能贯通智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复合型工程师。
为此,老师们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最新技术应用情况,通过分模块授课、社团学生“老带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正在把赛项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包,为学生成才赋能。”
而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8项大奖的优异成绩,成为武陵山片区高职院校中的焦点。该专业通过“课程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通的教学改革,不仅实现竞赛成绩历史性突破,更以数字技术为湘西州“1+5+X”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产品艺术设计”赛项中,田维团队开发的《苗画数字纹样库》,通过校企联合评审后直接应用于企业产品设计,带动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提升30%。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肖晓介绍:“近三年引入企业真实项目32个,学生作品市场化率达43%,真正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闭环。”
以赛促教:
“竞技场”成“教学指挥棒”
竞赛舞台上,激烈的角逐不仅展现了选手们的精湛技艺,更从多个维度为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培育出一批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竞赛内容大部分对接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岗位需求,支撑院校将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实训模块,将赛题融入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前沿性。
同时,在部分赛项里,企业参与命题工作,将实际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前沿技术融入题目,为竞赛内容注入“实战基因”;校企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紧密合作,共同优化教学团队,把企业生产中的最新工艺、管理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让课堂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获奖学生凭借竞赛中展现出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备受企业青睐,获得优先实习与录用机会,由此形成了“竞赛-实习-就业”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铺就一条顺畅的通道,也为企业精准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高效途径。
“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正是通过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训资源、学生发展、社会影响等多维度的积极作用,有力提升湖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师资水平与学生竞争力,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纽带。(杨斯涵 白宇光)
(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