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火出天际的人形机器人,第一批独角兽开始闪崩进ICU了?

来源:柴狗夫斯基PRO

都说,AI行业,不管你是美国,欧洲都得过中国年

从生成式AIChatGPT,到Sora,再到到DeepSeek,再到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突然刷爆全网,都不约而同在春节前后。也的确啊,这几年科技界的年,都被AI承包了,各式AI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让人目不暇接,甚至让人焦虑的睡不着觉,生怕赶不上AI这趟车。

尤其在宇树机器人穿着花棉袄在央视春晚上,当了一次「秀儿」后,人形机器人真的在人们长期看到商场里那种近乎人工智障的认知中,脱胎换骨了。

对吗!这才有那么点我们想象中的机器人的样子!而宇树科技自此走红红,人形机器人可以说在全球杀疯了,首先杀疯的是吃瓜群众们的好奇心。比如开辟出全新的流量密码,全网都是溜机器人的博主,围观群众那是比见到明星还多。

自然,围观之外,体验一把机器人也成为一门生意,比如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二手租赁日价1.5万仍供不应求,档期已排至5月。而各种商场也引入相关机器人,让流量暴增30%……

还有就是电商平台、带货大V们,都将机器人当作了新的流量密码,成为平台和直播间,当红的氛围师。杀得疯还是资本和科技巨头们。他们恨不得把棺材本都拿出来投资一家,比如做汽车的理想们,也开始表示,要搞机器人了。

特斯拉、英伟达更是跟在宇树科技屁股后面晒肌肉,比如马斯克宣布,今年我们的Optimus要生产5000台;而黄仁勋也坐不住了,不仅紧急发布了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在内的一系列增强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技术,还拿出了与迪士尼联合研发的「瓦力」机器人给全球网友卖萌

而人形机器人领域长红了十几年的明星,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也是直接盯着宇树科技的每一个动作,比如宇树机器人来个侧翻,它们马上发个视频,让Atlas来个撑手前翻、撑手侧翻,做个街舞中托马斯全旋动作。

可以说,火药味浓到在网民情绪中,开始上演国与国的战争……为什么尤其宇树和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穿着花棉袄跳个舞,或者来个侧身跳,都能让全人类集体站起来尖叫,无非就是,具身智能才是普通老百姓眼里的理想型AI,它现在正在加速照进现实……在大模逐渐进化,以及灵巧手技术革命的逐个突破中,具身智能的落地方向越来越明确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正在被徐徐掀开。

然而,这场新的技术革命,虽然方向非常明确,但这个过程,必然是相当残酷的,陪跑者与炮灰也将会陆续的上演。可万万没想到,关于人形机器人进化过程中,残酷的一页,翻开的有点快,比如第一批倒闭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出现了。近日,有消息称,据多家媒体报道,半个月前,还在和上市公司刚刚签约的,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突然被爆正陷入危机

消息称,自2024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员工透露,公司采取 「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 等临时方案拖延支付,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细节是,达闼机器人从去年2月起开始对所有员工工资中1万以上部分折半发放,等到3月、4月,工资彻底停发,招聘全面喊停。到了5月份,全体员工每人发放了1万元。此后,公积金、社保相继停缴。6月起,达闼机器人员工开始大范围被迫离职,被裁撤员工人数接近500人。而目前,大量员工开启漫长的讨薪之路。除此之外,据媒体报道,达闼总部人去楼空,广州分公司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水电供应中断已经多日。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总部关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且项目负责人已经离职。而据证券时报,记者走访发现,上海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发现,达闼展厅同样大门紧闭。园区招商人员透露,去年12月,达闼已搬走。一位已于去年7月离职的达闼上海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不能说正式倒闭,但算是进ICU了。」他同时称,「我认识的貌似都离职了,欠薪是普遍现象。」

也有员工对媒体表示:公司通过「化整为零」的分期支付协议拖延劳动仲裁,甚至利用个税信息造假掩盖欠薪事实。上海总部租赁的9200平方米办公楼已被挂出整栋招租,广州分公司自有物业或将被拍卖抵债。或许,对于这家公司,柴油们不熟悉,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绝对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机器人公司,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曾获软银、富士康等巨头注资,累计融资超54亿元。

甚至还吸引了国资的热捧。比如先后获得上海、广州、珠海、北京等地争相给产业基金的支持。除此之外,其还头顶各种光环,据如去年IT桔子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独角兽名单》,达闼科技以30.77亿美元(约223亿人民币)的估值,高居14家机器人榜首。

也就是说,它火的时候,还没有宇树科技什么事?可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家榜首的机器人公司,突然就闪崩了。同样,在去年,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更是吸睛无数,展示了人形双足机器人XR4、CloudGinger等产品,并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正与数字人共同翩翩起舞的场景,以及展示了能拿起鸡蛋、扑克牌、烤面包片、装盘、熨烫衣服等能力。据官方宣称,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云端机器人领域专利数全球第一。公司以 「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为技术路线,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在2023年获科技部批复建设 「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时,官方还表示:公司宣称其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

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早在2019年就筹划上市,先是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最终搁浅,当时其总营收为1230万美元,不增反降约62.39%。随后在2023年,又转战港股,但南京产业基金因「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暂缓审批。这背后无疑透露出,在描绘的蓝图之外,现实的残酷超乎想象,据媒体报道,达闼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因核心部件成本高昂陷入困境。公司单台机器人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超60%,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

而此次被曝出经营危机,也正是这一赛道烧钱太猛却难以落地商业化的的一个缩影。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曝出总部人去楼空、欠薪长达一年的信息之外,天眼查显示,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涉及司法案件20余起,截至发稿,达闼被执行总金额已达3530.09万元。这无不都体现出其在资金方面的窘境。

而对于市场传闻,达闼机器人作出回应,达闼机器人表示,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公司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其还表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达2亿-3亿元。此外,达闼机器人本次披露数据还显示,公司目前推出的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已经获得了千万元订单。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底进入试商用阶段。

回应同时提到,过去一年,达闼机器人优化了公司运营效能,提出公司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提升研发与交付效率,确保核心项目持续推进。同时公司也在集中资源聚焦在了人形机器人研发,深耕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落地。这回应看上去一切经营正常,但根据媒体的走访,也不难发现,人去楼空目前也是真实发生的。且媒体采访的接线员,也证实广州办公室以及上海基地展厅「人去楼空」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大量员工被欠薪离职的情况下,达闼机器人回应中的这些目标该怎么实现呢,让谁去落地实现呢?

或许要想翻身还要大量的钱,而目前,达闼机器人还能找到新钱吗?似乎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而值得注意的是,达闼机器人两次上市未果,就连融资,还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而到底达闼机器人到底是有真本事,还是真泡沫,现在或许成了一个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吹泡沫、挤泡沫的过程,这个过程会相当的残酷。

比如在整个AI行业,这两年,到处都是热钱,比如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注册的AI企业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3.7万家,然而热闹的另一面,有超过8万家AI企业陷入了倒闭或破产的困境。而在这些倒闭的数字里,不乏那些曾经资本眼里的香饽饽,拿到过几十亿,上百亿融资的独角兽。比如创始人曾顶着「李开复关门弟子」和「ACM世界冠军」光环的澜码科技,以及纵目科技等等,再比如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创办的竹间智能,也因业务需求减少而宣布停工,以及医疗行业的AI企业鹰眼智慧中医,也是突然宣布解散,全体员工被解聘。

而上市了的也并没有上岸,目前国内总数为34家的AI上市公司中,有19家在2024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为62.4亿元,随时都站在资金链断了的悬崖边。相比于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的泛AI行业都这样,那么商用落地更难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可想而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超19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截至3月19日,2025年我国已注册4.40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

半个月注册量超4万家,可以想象,这背后的泡沫有多大,而在当下人形机器人都需要资本「奶」着的阶段,资本又有多少「奶」呢?而随着头部企业快速拉开差距,这泡沫破裂的速度,将会超出想象。最近,知名投资人朱啸虎的一段观点,也似乎正在证实一点,资本似乎开始在这个赛道愈发谨慎了。朱啸虎表示:「我们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是啊,听上去这话不好听,但却是残酷的现实,以及投资人对待这一赛道的态度。虽然,另外以为资本界大咖张颖旗帜鲜明的反对朱啸虎的观点,但其也点出了这个赛道的泡沫。这也足以看出,投资人在这个赛道,愈发谨慎了,那种闭眼投的时代过去了,而当投资人开始谨慎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是第一个挤泡泡的人。而达闼机器人,这家成立十年的明星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闪崩」,也只是一个开始,和泛AI行业一样,大批量的退潮,也很快会到来。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