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旧街街太阳冲油茶园还笼罩在薄雾中,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石家寨村村民石书旺已经背上沉甸甸的农药桶,沿着新修的“彩虹步道”向林子深处走去,这是他在这片油茶园务工的第四年。“现在天气热,我们赶早,九点前就能把药打完、草除完。”他边说边扬起喷雾杆,药水均匀地洒向枝头,深绿色的叶片在晨光中泛着油光,青红相间的油茶果缀满枝头。“我们养着这些油茶果,油茶果也‘养’着我们。”石书旺擦了把汗,笑着说道。
这片1000余亩的油茶基地,二十年前还是少潭河水库旁一片“一场大雨能冲走半面坡”的贫瘠荒山。据村里的老人回忆:“那时候泥土顺着雨水往水库里淌,别说种树,连草都难活。”
改变,从一棵棵油茶苗开始。这一切,离不开王更祥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凭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一心想着在家乡发展油茶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以前三个人干的活儿,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基地负责人王更祥语气里满是自豪,他有近30年的种植油茶经验,对油茶种植技术了如指掌,创新推出的“自然落籽捡收法”彻底告别了爬树摘果的历史。“人工效率提高了60%,不仅减轻负担,还吸引湖南、江西等七个省市的同行专程来学习。”
“油茶增产,嫁接改造是核心。”王更祥介绍,“油茶种植要‘去密留稀’,改善通风和光照;接着是‘整枝修剪’,集中养分给结果枝;最关键的就是这步‘嫁接换冠’——把老品种的树冠换掉,嫁接上高产良种,嫁接时要裹紧保湿,让伤口在高湿高温环境下愈合。”在区林业部门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下,他们的嫁接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
通过科学改造,老茶园的亩产茶油从原来不到5公斤增长至15公斤,2024年,该基地油茶果年产量20万斤,鲜果年销售额达40万元,茶油加工后总产值达60万元。这颗小小的油茶果,成为旧街乡村振兴路上名副其实的“黄金果”。
如今,站在同一片山坡上四望,层叠的梯田式油茶林沿着丘陵铺展,深绿色的树冠连绵如海。
站在少潭河水库旁眺望,王更祥道出油茶生长的秘密:“岩石里的土壤更松软,油茶就喜欢在石缝里扎根。天气干热时,水库的水汽夜间会漫到山上,给油茶补充水分。”然而,这种得天独厚的微气候,让太阳冲的油茶果含油率比普通品种更高的同时,也为日常管护带来了挑战。
今年,在王更祥的申请下,旧街街道联合有关部门在太阳冲茶园环山地带修建了一条“彩虹步道”,灰白岩石道上开凿出平整阶梯,既保障安全,也成为绿意群山间一道亮眼的风景。
“以后上山管护油茶果,再也不担心山路陡峭了。”石书旺开心地说。
不远处的王兴寨村太阳冲育苗基地里,200余亩油茶示范园和25亩无性系繁育基地呈现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湖北省林业厅认定的油茶良种定点采穗圃,成排的油茶苗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苗木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将来果实的质量和产量。”王更祥蹲在苗床前仔细查看着长势。
“油茶苗要养两年才能达到成树标准。”他捻起一株两年生苗,“今年总育成苗木超过百万株,但达标的两年生成苗只有40万株。这些优质苗木每株能卖到4元,仅育苗这一块年收益就有150万元。”王更祥算起一笔致富账,相比油茶鲜果年销售额40余万元的收入,育苗已成为基地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我们家就在狮子岩村,去年光是在育苗基地做工就挣了1万多,”正在田间除草的李大姐说道。像她这样的季节性用工,在采果季每天需要50余人,日工资100-150元;嫁接季节需要100多人,日薪150-160元。基地还常年雇用4名固定工,石书旺就是其中之一。“每年能做满10个月,月工资4000多块。”他盘算着这一年的收入。
2024年该油茶产业基地累计带动周边村民2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就业、富裕一方百姓”。
融媒体记者:游玉婷
通讯员:何小婧 邰生鹏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