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声丨别让涨薪25%成了变相强制加班的“遮羞布”

一张“红头文件”在网上火了。浙江金华这家公司,一边喊着“非特殊情况不准请假”“加班到22点半”,一边甩出“涨薪25%”“带娃上班”的福利,网友吵翻了天——有人夸“神仙老板”,有人骂“糖衣炮弹”。这热闹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琢磨的问题:当“人情味”成了加班的“通行证”,我们究竟该为福利鼓掌,还是该为失守的权利揪心?

先得承认,这家公司的福利确实戳中了打工人的痛点。25%的涨薪,比不少地方工资增长基准线高出一大截;高温补贴实实在在发到手里,带娃上班的安排更是解了双职工家庭的燃眉之急。老板说“员工辛苦,这是应该的”,话里带着暖意,员工也坦言“待遇到位,心里舒服”。这种“你为公司拼,公司给你甜”的模式,短期内确实能让人心齐,效率往上走。

但反过来看,这“甜头”的代价可不轻。“除了生病红白喜事,其他不允许请假”,这话听着就硬邦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里明明白白写着,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带薪年假、法定假日都是硬杠杠。现在一句“订单多”,就把请假的口子堵死,这到底是“商量着来”还是“没得选”?更别说加班到深夜,通勤安全谁来保障?清洁阿姨看孩子,万一出点意外算谁的?这些藏在福利光环下的“灰色地带”,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舒服着舒服着,可能就忘了自己本该站在什么位置。

有人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员工乐意就行。可职场里的“愿意”,往往没那么简单。当涨薪、补贴成了捆绑条件,当“不加班”就意味着“拖后腿”,这种“愿意”里多少带着点无奈,就像有人吐槽的:“给的钱够多,加就加了”,可夜深人静回家的路上,谁又没盼过能早点拥抱家人?会议室里的空调再暖,也暖不过准时下班的踏实;800块的高温补贴再实在,也抵不过健康被一点点透支的隐忧。

其实,真正的“人性化”,从来不是“加班换福利”的交易。真正的“人情味”不该是交易。带孩子上班、发冰镇饮料,这些举措确实暖心。但若没有“早八晚十”的加班铁律在前,又何须这些补偿在后?就像给马拉松选手发止疼片,却不肯让他停下脚步。浙江这家企业的做法,暴露出当前劳资关系中的典型困境:用物质补偿置换基本权益,把法定保障变成企业恩赐。这种“糖果+鞭子”的模式,看似双赢,实则模糊了权益边界。

劳动者的尊严不在会议室,而在下班路上。空调房里看电视的孩子,何尝不是职场父母无奈的缩影?我们赞赏企业解决员工实际困难的努力,但更要警惕“带娃加班”背后的异化逻辑——当家庭生活都需要在企业监控下进行,何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企业订单多了,能不能多雇些人分担压力?加班到深夜,能不能配个班车、报个车费?带娃上班是好事,能不能请个专业的育儿嫂,让清洁阿姨专心搞卫生?这些细节,才是检验“人情味”的试金石——不是用福利“买”加班,而是用制度护着劳动者的权利,让他们既能安心干活,又能踏实生活。

构建新型劳资关系需要破立并举。破的是“重赏勇夫”的旧思维,立的是“权益优先”的新共识。华为“奋斗者协议”争议、腾讯取消“大小周”的探索,都在印证一个道理:企业发展不能总在员工健康银行里透支。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共同富裕,其核心要义就包括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浙江这家公司的初心或许不坏,但把“涨薪25%”和“强制加班”绑在一起,终究是走了歪路。就像给奔跑的人递水,本是好事,可要是逼着他不能停下,这水就变了味。

这不是要求企业做慈善,而是期待建立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既要有“涨薪25%”的物质激励,更要有“准点下班”的权益保障。

红头文件上的董事长签名再醒目,也不及劳动合同里的条款实在。当我们为“别人家的公司”点赞时,别忘了衡量:用25%的涨薪换走的,可能是100%的生活;用800元高温补贴抵偿的,或许是无法挽回的健康。毕竟,真正的好企业不需要员工在“要钱还是要命”之间做选择,而是让劳动者既能体面工作,又能从容生活。别让涨薪25%成了变相强制加班的“遮羞布”。这不仅是对一家公司的提醒,更是对所有职场生态的期许:福利要给,但底线不能让;效率要追,但人情味不能丢。这,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尊严的应有之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河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