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致青春——写在泉城义工成立20周年之际

亲爱的泉城义工伙伴们:

当五月的风拂过泉城的护城河,当五四的火炬照亮大明湖畔的垂柳,我们站在2025年五月的时间阶梯上回望,泉城义工的20载光阴,恰似一株青藤,从石缝中生长,攀过岁月的砖墙,将绿意蔓延成一片森林。今天,我们以青春之名,向这段用爱与奉献编织的岁月致敬。

青春的起点:一颗种子的觉醒

2005年的夏天,在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办公楼里,一群年轻人围坐在会议桌前。他们或许未曾想到,手中那份关于组建泉城义工的倡议书,会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火种。那时的他们,或许像今天的你我一样,怀揣着对世界的关切与不甘平凡的热望。从“给孤儿当一天爸妈”到“五为志愿服务”,从抗震救灾的废墟到抗疫一线的坚守,泉城义工,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泉城义工在震后48小时内集结107名志愿者奔赴灾区。他们背着药箱穿越塌方的山路,用双手刨出瓦砾下的生命,用肩膀扛起物资的重量。那时的青春,是沾满泥土的双手,是熬红双眼的坚守,更是陌生人眼中重燃的希望。

青春的接力:三代人的薪火相传

20年,足够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足以让奉献的精神代代流淌。在2025年“麟里π志愿潮”的活动现场,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68岁的张爱玲老人跪在急救垫上练习心肺复苏,她的孙女胥佳伲蹲在一旁整理急救包,而社区“红领巾志愿者”们正用黏土捏出雷锋的雕像。三代人的身影重叠,恰似一条奔涌的河流——从“守护母亲河”的朴素善行,到“银龄AI课堂”的科技助老;从急救技能的传承到非遗剪纸的公益教学,青春的火种从未熄灭。

那些曾经在泉城义工旗帜下挥洒汗水的身影,有的已鬓染微霜,有的正风华正茂。但无论年龄几何,他们的眼神里始终闪烁着同样的光芒:那是急救培训时专注的凝视,是义剪摊前老人舒展的笑颜,是支教课堂上孩子们亮起的眼睛。青春,从来不是年华的数字,而是心灵的温度。

青春的答案:在泥土与星空中寻找光

泉城义工的青春,写在槐荫区裕园社区“邻里调解队”的笔记本上,写在湘西山坳里支教老师的教案里,写在超然楼前“一城大爱暖泉城”的横幅上。他们用数百万人次的志愿服务、千万小时的坚守,将“展我所长、尽我所能、倾我热情、回报社会”的誓言,化作城市街角的一盏灯、乡村教室的一本书、重症患者的一双手。

曾有一位泉城义工在日记中写道:“我以为奉献是轰轰烈烈的牺牲,后来才发现,它不过是把别人的冷暖装进自己的心里。”这句话,道尽了泉城义工的青春哲学——不必做振臂高呼的英雄,只需成为照亮一隅的微光。当“护计划·律师护航”团队为外卖骑手解答劳动纠纷,当“急救大讲堂”的青年们通关海姆立克急救法考核,青春早已在平凡中铸就不凡。

青春的续章:20岁,再出发

徜徉在2025年的五四春风里,20岁的泉城义工,恰似一株抽穗的稻谷,饱满而充满力量。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听见时代的召唤:乡村振兴需要青春的智慧,基层治理呼唤青春的担当,文明的星火亟待青春的传递。那些曾被我们帮扶过的孩子,终将成为新的火炬手;那些曾被我们温暖过的街巷,必将孕育更温暖的风景;那些我们还没攀登的高峰,必将迎来青春的力量。

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起誓:

20岁,泉城义工正青春!

让我们继续以脚步丈量泉城的温度,以双手托举希望的重量;

以星辰为灯,照亮每一颗需要温暖的灵魂;

以岁月为尺,丈量生命的长度。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们以最炽热的心跳,向所有同行者呼喊——

开始吧!让五四的火炬,永远燃烧在泉城义工的征途上!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