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校长化身“小程序员”,共探AI时代教育破局之道

五分钟能做什么?对于平日忙于教学管理的校长们来说,这个时间竟能完成一个小程序开发!4月26日下午,由羊城晚报社和腾讯微信联合主办的2025教育领航者人工智能工作坊现场,三十多位来自广州各中小学的校领导化身“小程序员”,亲身感受AI教育工具的魔力。

作为羊城晚报品牌活动,教育领航者同学会时隔3个月,再度聚焦AI如何重塑教育生态。各校代表亲身体验之余,纷纷发言,颇有感触。在技术迭代倒逼教育进化的当下,如何理解、使用AI,成为教育领航者们的一道必答题。

“新手”挑战五分钟制作小程序

“原来以为做小程序很难,但在小程序教育平台AI助手的帮助下,不需要太多指令,不到5分钟时间,就能做出一个能直接使用的小程序!”活动现场,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副校长张熙婧“现学现试”,当场生成了一个小学生速算训练小程序。就在几分钟前,她还是一位对小程序没什么概念的“小白”,但由于AI帮忙生成的代码,她“进步神速”——这让她难掩惊喜。

和张熙婧一样,当天到场的很多校领导、老师对技术并不熟稔,面对动手设计小程序的“考题”,不免发怵,但在AI加持下,这道任务完成之顺利,出乎大家的意料。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晓璇说,希望校长们对AI重塑教育的思考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说,而是要会动手去做,“希望校长们可以带着痛点而来,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来解决问题,重新认识AI,理解AI赋能教育更深层的含义。”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老师们的个人突破,更是全省教育改革的生动注脚。这场看似轻巧的实践体验,实则是全省战略布局中“素养突围”的一大支点——就在今年4月10日,广东省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2+1”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眼下,在不少学校,AI 已经深度嵌入教育教学之中。在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学生们开发的“高原反应风险预测”小程序已成明星项目。这个小程序由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高一微信小程序班的学生设计、开发,源于学生在实践课上的创意和讨论。为了解决这个小程序的医学问题,他们致信钟南山院士,获得钟南山院士的点赞和帮助,还在华西医院医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小程序实现了科学建模,最终在医学与技术跨界协作下落地,体现了“科学精神在于敢于挑战”的教育理念。

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副校长吴晶晶感慨,小程序项目成为激发老师参与教育变革的“星星之火”,“因为有了这个项目,九十七中老师的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海珠区外国语实验中学的AI应用更接地气。研评中心主任段红民介绍,目前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等九大学科都探索了小程序教学的新模式,学校也已建成了组织教学团队。这些由师生共创的工具,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年轻人对于AI的感觉和应用远超我们的想象,微信小程序本身的迭代速度也非常快。”段红民当前思考的是,如何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微信小程序、如何在课外用小程序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兴趣爱好,“当每个孩子都成为小程序使用者时,相信在一大群孩子当中爆发出来的创造力一定非常可观。”

记者从会场获悉,如今全国已有2000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已经使用了小程序教育平台,共产出了10万余个小程序项目。

破解AI教育难题

当人工智能浪潮漫过教育场域的堤岸,如何避免AI的“面子工程”?怎样实现因材施教?面向2026年,AI又该如何缀连起教育教学,并真正对教育变革破题?

现场,多位校长接连举手,各抒己见,激发了全场关于未来AI教育的期盼与想象——

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校长简敏豪带来“打样”案例:每年让各校头疼的体质健康监测,在他的数学课上变成AI赋能的教学现场。通过自研小程序,学生不仅能查看个性化报告,更要用统计知识分析如何提升健康监测水平。而更让这位教育者兴奋的发现是:同样借助AI工具来开发同样的小程序,有的学生问了15个问题,有的只问8个问题——这些提问数量差异里,藏着思维路径的差异,这为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

“AI时代最重要的并不是马上给到一个结果,而是好像永远没有结果,但有一个持续向上的促进力,让学生不断去完善自己。”简敏豪说,希望2026年,AI能够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契合学生核心素养的“里子”,在更多学科中提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思维,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

“AI赋能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南沙学校副校长梁海文描绘出这样一个理想场景:课堂通过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实时动态捕捉学生微表情数据,对学生课堂专注度与知识吸收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教师端教学管理平台可即时生成班级整体学情报告及50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档案,实现从课堂观察到课后干预的完整教育闭环……

吴晶晶说,AI对教育真正的重塑应指向培养无预设答案的创新人才,而非陷在“机械刷题”窠臼,这与当前高考“无情境不命题”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面对时代挑战,吴晶晶呼吁校长们突破课堂边界,在品牌建设、教师发展、课程重构等领域系统性变革。

多位校长接连发言,表达诉求——

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中学部副校长马凯雄说,老师现在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批改作业,而批改某种程度来就是因材施教,需要给学生个性化的反馈,所以作业批改和因材施教是AI未来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副校长张关荣说,AI进入教学最为关键的就是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借助AI技术,实现个性化发展;

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副校长林丽斌说,目前教学评还是大部分老师研究的瓶颈,所以期待AI能有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这将对老师成长大有裨益……

多位校长讨论投票后,管理“智囊团”、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反馈和评课分析报告成为最受校长们期待的AI应用前三甲。

“我们作为校长,作为老师也要时刻秉持技术向善的理念,不能完全把权力交给AI,要时刻对AI所生成的内容保持最终的决策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张缨斌提醒。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包括算法和模型等基本原理的感知和理解,更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教育技术系副主任王冬青说,面向时代命题,教育者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的视角,从技术创新到社会责任,全面认识人工智能的内涵和外延。

王冬青现场体验了小程序教育平台后感到,这种通过提示词设计与多轮对话所构建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很符合人工智能教育的要求,而基于小程序的AI工具应用大大降低了代码编程的难度。她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是多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它能够将数学、编程、物理、科学、语文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在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跨领域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塑造了科技与人文并重,责任与创新并行的教育新生态。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对技术伦理、数据隐私和社会责任的敏感性,进而成为全面发展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未来公民。

文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叶沛琪图 | 主办方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