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

郭英剑

在人工智能(AI)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获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写。搜索引擎秒回答案,AI助手随问随答,总结、翻译、写作,甚至“思考”似乎都可以交由算法完成。面对技术的澎湃浪潮,许多人开始质疑: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读书?我以为,答案恰恰相反。越是身处AI时代,越需要读书。读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我们抵御浮躁、保持思考深度、塑造独立人格、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
AI可以提供信息,但不能给予思想。AI的本质是大数据与算法的产物,它擅长处理、整合与生成海量的信息,但它并不“理解”信息背后的意义。你可以向AI索取某本书的摘要、某个问题的答案,甚至让它生成一篇文章,但你无法从AI那里获得真正的思想体验。
读书,尤其是深度阅读,是一个与作者灵魂对话的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激荡。当我们翻开中外名著,不只是为了获得几个结论,而是在体会作者如何思考世界、拷问人生、表达情感。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是任何智能工具无法替代的。AI可以帮你总结《悲惨世界》的情节,但唯有读书,才能让你在冉阿让的命运中感受到良知与救赎的重量;AI可以告诉你《瓦尔登湖》的核心观点,却无法让你在梭罗的文字里体验到孤独中的自由、简朴中的丰盈。
读书是培养判断力的最佳途径。在AI时代,信息过载已成为常态,真假难辨、观点纷杂,若没有判断力,便容易被算法推送裹挟,陷入“被选择”的陷阱。而良好的判断力,恰恰是通过持续的阅读、思考与反思培养起来的能力。
阅读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多元视角,学会质疑、辨析与独立判断。读书教会我们不随波逐流,面对复杂世界保有清醒的头脑。
AI可以辅助判断,但无法代替人类作出有价值、有温度的抉择。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标准答案的人。
读书有助于塑造完整的人格与精神世界。技术可以提升效率,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真正支撑一个人成长、成熟乃至幸福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人格修养。读书,尤其是人文经典的阅读,是涵养精神气质、拓展心灵边界的重要途径。
文学让我们理解人性,哲学引导我们思考存在,历史教我们洞察世事,艺术唤醒我们的审美意识。书籍给予我们共情的能力,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
在AI时代,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正在吞噬人的深度与耐心。而一本好书,能让我们暂时脱离喧嚣,回归内心,思考“我是谁”“我为何而活”。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构筑自己的精神故乡。
读书让我们保持创造力与想象力。AI擅长复制、模仿和优化已有的内容,但真正的创新源泉,来自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这两种能力,离不开长期的阅读滋养。
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是跨界思维的起点。当科学遇见诗歌,当哲学邂逅小说,新的灵感火花便会被点燃。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往往源于博览群书、思想碰撞后的自由联想。
AI可以协助创作,但无法取代人类独特的原创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流水线式的知识搬运工,而是能够整合信息、提出新问题、创造新价值的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是爱书之人。
在不确定的时代,读书让人拥有确定性。AI时代充满不确定性,技术在飞速发展,职业形态、社会结构、认知方式都在不断被重塑。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才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内在力量?
书籍,尤其是那些跨越时间、历久弥新的经典,给予我们一种超越现实波动的恒定价值。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人类面对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善与恶的选择、自由与责任、爱与孤独——从未改变。
读书,让我们在纷繁变幻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立足的坐标。它让我们明白,技术可以改变生活的表层,但思想才决定生活的深度。
可以说,AI时代,读书是人的“自我觉醒”。或许,有人会说,AI帮我们节省了读书的时间。但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深”。阅读是一次精神的远行,是对自我认知的拓展,是抵抗机械化思维、守护人性光辉的过程。
在AI可以模拟一切表达的年代,恰恰需要我们用读书去保持独立的思想、深邃的心灵和温暖的情感。在我看来,阅读的最大意义,是让人不再迷失。所以,AI可以很强大,但它无法替我们去体验一本书的灵魂。越是技术进步,越要回到书页之间,寻找那个清醒、丰富、自由的自己。
AI时代,读书,依然是通向真正智慧的关键途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