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幅提升感知能力,仿生眼技术有望开启机器人产业化浪潮

4月12日,“仿生视觉产业与投资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本次会议由我国仿生视觉领域知名专家、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林教授组织、发起。

来自上海科委、经信委,中科院、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知名院所,上海机场、科大讯飞、小米、新松机器人、京东方、上汽、荣耀终端、泰拉尔(中国)、隐冠半导体等知名企业,以及投资界代表等数百名人士,围绕围绕“仿生眼技术及其产业化落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产业取得迅猛进展,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领力量之一。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长期陷入低迷,各个国家均在找寻实现生产力突破的方向及抓手。先进科技如何快速产业化落地与商业化运营,成为政府、行业、投资等各界更为关注的问题。机器人行业尽管在基础理论、性能效率等方面不断完善、快速迭代,但距离稳定成熟的商业产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张晓林

“仿生视觉技术,能够加快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全面走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张晓林说。

仿生眼技术,即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

在会议主旨演讲中,张晓林表示,当前机器人难以达到产业化应用标准的主要阻碍之一,是视觉领域存在缺陷。传统机器视觉依赖固定算法和有限的数据处理能力,无法形成立体视觉,导致机器人没有足够的信息获取与判定能力,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完成快速追踪目标、空间位置判定等高效、准确的响应执行。而仿生眼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 ,同时具备实时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在当前普遍期待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背景下,仿生眼有望开启机器人产业化浪潮。

近年来,仿生眼技术已在智能质检、物流分拣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医疗手术、家庭陪护等服务机器人领域,以及特种机器人领域落地应用,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智能协作”演进。为推动仿生眼产业化,张晓林于2016年带领团队创办了安徽爱观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现阶段拥有仿生视觉传感器、视觉芯片、轨道交通、机器人、影视文旅等五大业务板块。

现场观众与仿生眼互动

据张晓林介绍,仿生眼技术经过国内外数十年的成果积累,日渐趋于成熟。部分国内企业如爱观视觉等,其产品已经率先在上海地铁1号线弓网在线监测中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期还将在农业果蔬采摘、低空空域、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应用。

他表示,仿生眼凭借仿生视网膜设计、神经形态计算、多模态感知融合等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机器视觉瓶颈,让机器人在高速生产线、医疗手术等复杂场景可以实现稳定工作,降低人工干预需求,特别是未来有望为高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发展带来突破。

研讨会上,上海机场集团、中科院西藏高原所、隐冠半导体、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介绍了仿生眼技术在各自领域的应用情况。根据GGII的预测,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接近1400亿元。2024-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20%。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攻关,包括进一步降低成本等,仿生眼将从根本上把机器人的工作效能与应用范围提升到新的高度,深度影响和改变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带领人类迈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张晓林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