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近年来,金昌市以“生态共保”为基底,以“六融一体”为路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不断书写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答卷。从祁连山下的绿意盎然到乡村产业的遍地开花,金昌正以“绿”为笔,绘就城乡共美共富的新图景。
生态筑基:激活城乡融合新动能
走进金川区双湾镇农户家里,打开水龙头,来自金川峡水库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金川区水务局副局长刘君说:“农村供水水源全部替换为金川峡水库,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规模化供水工程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为了提升辖区农村饮水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金川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不断完善“四同四化”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推动金川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
金川区紧盯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在基本完成农村居住区改造及水电路与文体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采取“城中村接城市污水管网,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厂)站,零散村建混凝土化粪池”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管网全覆盖,助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图片为资料图)
下好先手棋,打牢融合根基。金川区抢抓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建设有利时机,在双湾镇投资1400万元,建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0m3/d)和双湾镇古城村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60m3/d),配套完成双湾镇镇区和陈家沟、新粮地、古城等村污水收集管网17.7千米,投入运营后,污水治理达到预期目标,得到群众普遍认可。随着城区扩容建设,宁远堡镇西坡、马家崖、高崖子、白家嘴等城中村,也就近接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实现城中村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全覆盖。
通过招商引进大禹节水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与惠农城乡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金禹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政府出资905.05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及银行融资贷款1.85亿元。组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项目使用年限50年,与社会资本方合作期限17年(其中建设期2年,运营期15年),运营期满后由项目公司无偿移交政府。项目运营期间,项目公司主要通过使用者付费和区级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来获得投资回报,形成“投、建、管、服”一体化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模式。
根据全区各行政村地理位置、村庄分布、生活污水总量等情况,在标准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逐村出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计方案,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污水治理模式,最终形成三种主要模式:城镇管网覆盖一批,对邻近城市的村庄,利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接入一批,实现城乡一体收集;集中收集处理一批,在居住相对集中、符合集中收集条件的村庄,通过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场站,分步实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零散农户补充一批,对居住分散、不具备集中收集处理条件的农户,采取单户建PB化粪池,集中建混凝土化粪池,运营公司集中转运到污水处理站“化零为整”处理。
文旅融合:拓宽富民增收路
龙景村地处金川区宁远堡镇龙景山北麓,金川河河道南侧,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金川河穿流而过,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龙景村立足资源禀赋,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初步建成“龙景井、生态果园”“田园水景、活力塘坝”“梨园迷舍、共享农庄”“野狐泉影、河湾绿洲”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以“农业+休闲+旅游”的假日经济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图片为资料图)
生态旅游成为新增长点。金川区绿洲边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南起北部防护林,向北沿金川西干渠西侧建设,途径西坡、下四分、龙源等村绿洲边缘,在绿洲农区外围风沙前沿树立起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对金昌市区及金川区19个行政村起到防护作用。在项目设计环节,曾预留部分建设发展用地,全线贯通30米宽防火通道22.5公里,通过对2座蓄水池进行景观化改造,为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奠定基础,后期通过挖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的综合潜力,将其打造成休闲娱乐的新地标、“打卡地”。
按照“景城一体、核心辐射、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开发理念,以绿洲边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紫金花海等为依托,先后建成婚庆广场、北部防护林“1314”牵手林、紫藤长廊、玫瑰谷、植物园、火车餐厅、蜂巢旅馆等,用于婚礼举办、婚纱拍摄和婚庆旅游,个性化、高标准打造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集体婚礼,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共赴浪漫之约。通过走同心路、牵手林,共栽爱情树、采摘爱心玫瑰制作手捧花、千亩葡萄园共同采摘酿造幸福美酒等活动,在发挥北部防护林等绿洲边缘生态景区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中国镍都、活力金川,紫金家园、西部花城”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图片为资料图)
无废城市:描绘“绿富同兴”新蓝图
在金昌舞辰环保服务有限公司分拣中心,从环保小屋运来的垃圾都在车间里有序地摆放着。送到这里的可回收物,在进行分选、拆解、剪切、破碎、清洗、打包和规模化初加工后,会被送往资源化工厂作为原料进行循环再利用。
“这是我们打包好的废纸,并对报纸、杂志、纸箱等作了分类,以便更好地处理。”金昌舞辰环保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马昀指着车间内码放整齐的废纸说道。
金昌舞辰环保服务有限公司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在金昌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十万多户居民的230多座前端回收网点,涵盖了居民小区、农村、学校机关单位、商业体、农集贸市场等全业态后端运营再生资源综合分拣中心,为全市居民提供了高质量标准化的回收服务。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一头连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头连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我市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紧盯重点工业企业,采取日查夜查相结合、监测与执法紧密联动、不定期突击检查、假期周末排班巡查、便携式仪器参与巡查、非现场检查配合巡查、重点问题提请领导座谈等方式,对金川集团公司二厂区采取不间断督导帮扶,着力推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开展异味检测溯源治理,依托专家团队和第三方技术力量对市区内异味进行溯源排查,全面查清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空气中异味因子组成,科学锁定异味源头,督促相关企业开展精准治理,全面提升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巡查活动,重点对国控站点周围建筑工地、市政道路绿化工程、裸露地块等施工场地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进行常态化巡检。紧盯裸露土地,对未开发裸露地块实施“全封闭围挡+全方位覆盖+定期洒水抑尘”等措施,减少人为扰动,有效降低扬尘污染。沙尘天气过后立即组织开展城市清洁行动,以国控站周边为重点,对主次干道彻底清扫,及时消除城市积尘。
持续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制定《金川区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网络监管,通过“人防+技防”织牢生态环境监管网络,构建“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环境监管网格化格局。建立“一线督导+现场办公”的工作机制,市、区领导带队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一线,督导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短板,现场办公分析研判制定举措高效推动面源污染精细化治理。积极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和夜间加油卸油倡议宣传,采取“线上倡议+线下宣传”的模式,引导鼓励餐饮单位、加油站和市民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携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不断加强环保督察和执法检查,利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便携式监测仪、视频监控等监管手段,紧盯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错峰执法巡查、夜间驻场检查、污染源分析等手段,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监管。开展嗅辨溯源和帮扶指导,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围绕金昌市大气污染异味溯源,召开了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针对金昌市现有精细化工园区研究园区管理新模式,构建系统的园区评价体系,逐步开展园区环保体检,要求前期环评工作严入严判,为后期执法工作开展扫清障碍。
站在新起点,金昌市将继续深化“六融一体”战略,推动生态共保、产业共兴、民生共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增加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加快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一幅城乡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