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傍晚,
昆明红色的夕阳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连续几天以来,
云南多地都出现了
这种红色的太阳,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条形码记者专门请教了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专家。
在很多云南人的朋友圈里,从3月28日到30日,这三天的落日时分,都是又大又红的太阳悬在空中,不少人感概这还是第一次见。
市民:“应该傍晚六七点,西边太阳颜色比较红吧。”
市民:“很少见,以前没有啊,好像第一次看见。”
这种红色太阳是怎么形成的呢?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高衡:“大气在春天的时候,天上飞的尘埃,这种尘埃是灰尘,包括我们地面上扬起来的灰尘、工厂排放的灰尘,还有各种各样的烟囱里的废气、汽车的尾气这些,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吸收和折射光。”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 唐盛:“云南省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3月28日是我省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污染范围最大的一天,当天受北方南下冷空气所携带的沙尘影响,在我省东北部的昭通以及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六盘水等地都出现了罕见的沙尘天气,达到了短时的重度污染;与此同时,我省中西部地区受西南气流的控制,不断将南亚、 东南亚地区烧荒等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不断地输送到了我省上空。”
正是因为来自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污染物在云南上空交汇,导致云南当天颗粒物等污染物浓度偏高、污染范围大、防控难度大。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高衡:“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光组成的,红色光的波长最长,最不容易被吸收,当太阳走到快下山的时候,它要通过很厚的一段大气,蓝的黄的一些光都被吸收了,只剩下红光让我们看见。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血红的太阳,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普通现象。”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 唐盛:“细颗粒物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PM2.5,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通过肉眼是看不到的,虽然PM2.5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是它却会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甚至对此次‘血太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专家介绍,当"血太阳"出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低空大气湿度增大,而高空则以暖干气流为主。
云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 唐盛:“在高空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暖干盖,罩在了低空比较湿的大气之上,导致了污染物难以扩散,出现了能见度比较低的天气,此时天空呈现白茫茫一片的景象,给大家的视觉感受并不是很好。”
对于有的网友担心的红日与地震有关,专家介绍,这两种现象完全没有关联。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高衡:“地震和红日没有关系,过两天下下雨,空气又干净了。”
记者: 刘明琼 郑秋霞 杨友存 高敏涛
编辑:胡茜 董桂英
责编:董燕萍 王锐
主编:张志军
终审: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