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她是倾听者也是安抚者 14年处理2700余起案件回访

她既不在聚光灯下,也没有耀眼勋章。在昆明市公安局经开分局水海子派出所,提起“陈姐”,总能换来一句:“她办事,我放心。”

她是调解桌前的倾听者,是报警电话后的安抚者。辅警陈泳伊用14年时间,诠释了“回访”两个字背后沉甸甸的温度与担当。

从“我说你听”到“你说我听”

2010年,陈泳伊成为派出所的一员,那时她还只是被称作“小陈”的新手辅警。起初,她的工作主要围绕窗口服务、档案管理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展开。后来,派出所启动了案件回访机制,她主动请缨,负责跟进案后群众的情绪管理和司法解释。

“有些事,你不听他们讲完,他们是不会听你说的。”陈泳伊选择把每一次回访都当成一次再调查、修复情绪的机会。

十几年下来,她共处理了2700余起案件回访,开展了大量资金预警劝阻工作,并主动跟进处理家庭纠纷等警情100余次。

从案件结束到情绪落地

“明明冻结了涉案账户,里面有我被骗的十多万元,为什么不返还给我?”2024年3月,辖区居民陈女士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虽然案件已经侦破,但资金尚在返还程序中,对此她表示不能理解,情绪激动。陈泳伊带着材料上门拜访,耐心地向她解释涉案账户司法冻结、资金返还流程,逐条拆解时间线,陈女士的质疑最终化为理解,并表示对办案人员真心感谢。

2023年夏天,辖区的另一位女士因网络刷单被骗,心理压力骤然加重,于是拨打了派出所报警电话。接线的是陈泳伊,她没有急着劝,而是从孩子的学习聊到家长里短,一点点拉回对方的注意力。整整40分钟的通话,对方终于在电话里哽咽道:“你愿意听,我就还能撑一撑。”

一对离异夫妻因琐事发生争执,矛盾激化升级为家庭暴力。陈泳伊主动请缨,通过定期电话联系和上门家访,密切掌握双方情绪变化,提供心理安抚和法律引导。与此同时,她也对双方约谈回访,逐步修复两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最后,两人送来一面锦旗向她表示感谢。

把回访做到前头、也做进心里

“多想一步、勤问一些、多做一点”,这是陈泳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在她十多年工作实践中慢慢沉淀出的工作经验。

她把回访从“结案之后”前移到“案发当中”,多想一步,提前掌握涉案人员的情绪波动和家庭状况;遇到有特殊诉求的群众,她会勤问一些,不仅听当事人讲完,还主动找社区(村委会)、街坊邻居了解背景;案件结束后,她更是多做一点,不仅电话回访,更会带着资料上门,详细解读政策细节,帮助群众看懂流程、化解情绪。

她用这种“提前一点、细致一点”的回访方式,拉近了群众与公安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很多时候,群众不是不讲理,而是没听明白。我们多做一点,他们就会多一些理解。”陈泳伊说。

在陈泳伊看来,情绪和矛盾,往往不是靠一纸结案文书就能解决的。回访,不只是程序,更是一种态度。

14年,2700余次回访。那声“陈姐”,是群众叫出来的温度,也是时间打磨出来的信任。

云南网记者 赵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