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什么(晚唐名家许浑和他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许浑(788—858;还有—说是791—858),字用晦,一字仲晦,籍贯洛阳,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登进士第,仕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历任当涂、太平县令,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郢州刺史,睦州刺史等职。后归居丁卯涧,并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之为“许丁卯”。许浑此“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历代传诵之名联。许浑现存诗五百多首,诗文集通行者有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四部丛刊本《丁卯集》。

对于许浑的这首《咸阳城西楼晚眺》诗,先入为主的解释有很多,且古来就有。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吐槽说:“创识由眼锐,创局由腕活。可怪读唐律者,多横据‘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辈此等诗便用‘卑调’概视,吹毛索瘢,徒烦饶舌。”这文段大致的意思是强调,明代诗论家周珽认为,许浑此作很有开创意义,堪称“创识”又“创局”,显示了许浑的诗家眼光敏锐和手法灵活生动。然而咄咄怪事便是,却有好些解读唐诗的人,先入为主地认为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是一首“晚唐”诗,并由“晚唐”二字生发偏见,认为这诗作那便没有啥格局气韵可言了,一定便是格调卑弱不堪了!甚而还会有各种各种吹毛求疵,各种各种喋喋不休。

以周珽的如此反正“晚唐”主张为镜鉴,现在我们尽最大可能,单单从诗作的话语体系、意象构造等“纯技术”层面,“客观公正”地来解析解读一下许浑的这一名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昏晚”+“登楼”+“万里愁”

从许浑此诗作之题目,以及第一句里的“一上高城……”不难看出,诗作其实是实实在在要写“登楼”,这就是一首“登临诗”。而“暮色苍茫里的登楼望远”,其文学开创来自东汉末年王粲王仲宣的《登楼赋》。王粲才闻天下,《登楼赋》名烁千古;王粲《登楼赋》极写眷恋故乡、怀才不遇、忧时伤逝,这三者无疑应是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作所要涉及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核心的叠加。

许浑此诗第一句里接着有个夸张的“万里愁”之说。登楼而后,山河风景,百感交集,于是自然而然喟叹万里之愁。以“昏晚”+“登楼”+“万里愁”为综合要素联合考察,我们可以知道,盛唐的大名家王昌龄和崔颢都留有直接相关的诗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诗曰: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崔颢《题潼关楼》诗云: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王昌龄和崔颢的诗作,一个因烽火城楼而感发,一个直接题写在古来征战地的雄伟潼关城楼之上;一个是写边塞的雄心抱负与功业未就,一个是写“客行”漂泊、“歇马”匆匆的风烟悲凉。虽然不能证明许浑一定是受了他们二人的启发,而如此这般“昏晚”+“登楼”+“万里愁”的组合,其实还是许浑的“拿手好戏”,他至少还有三首诗也运用了这样的表达。许浑《宿开元寺楼》诗曰:

谁家歌袅袅,孤枕在西楼。

竹色寒清簟,松香染翠帱。

月移珠殿晓,风遰玉筝秋。

日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许浑《酬报先上人登楼见寄》诗云:

丹叶下西楼,知君万里愁。

钟非黔峡寺,帆是敬亭舟。

山色和云暮,湖光共月秋。

天台多道侣,何惜更南游。

许浑《将赴京师蒜山津送客还荆渚》诗曰:

尊前万里愁,楚塞与皇州。

云识潇湘雨,风知鄠杜秋。

潮平犹倚棹,月上更登楼。

他日沧浪水,渔歌对白鸥。

连同我们所正要解析解读的《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在四首诗里都是如此“重复”自己,看来他是真的喜爱“黄昏独上西楼,眼里心里‘万里愁’”啊。

二、“蒹葭杨柳似汀洲”,“汀洲”才是话语中心

《咸阳城西楼晚眺》的第二句“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在写什么呢?写蒹葭苍苍,写杨柳依依?不是,并不是。此处许浑表达的重点,是一登上城楼(或高高的城墙),所看到的“近景”便是护城河、磻溪、渭水,是岸边以及水中小洲上那摇曳生情的蒹葭与杨柳,正像是那“汀洲”啊——而这“汀洲”,恍然若梦,恰是自己故乡景象!

此情此景,中唐羊士谔的《登楼》诗正可借鉴理解。羊士谔《登楼》诗云:

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

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

羊士谔“登楼”,这真是“写景语,有情致。”“感秋而起故园之思。”

而说回到“汀洲”,“万里汀洲上,东楼欲别难。”早在南北朝时南朝梁代,柳恽便有首著名的《江南曲》将“汀洲”与故园乡思唯美地联结起来。柳恽《江南曲》歌曰: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柳恽此《江南曲》是如此受人喜爱,以至于中唐李贺与之“隔空对话”,写了唱和之作。李贺《追和柳恽》诗云: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中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曰: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更为直接的歌咏,来自盛唐孟浩然《永嘉别张子容》,该诗有云:“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中唐刘长卿也有:“离别江南北,汀洲叶再黄。”“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何事须成别,汀洲欲暮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回到许浑的这首诗的前两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以往的解读,对于“汀洲”二字大都轻轻放过了,觉得“汀洲”二字不甚入眼,但从上述所举诗例来看,“汀洲”指向朝思暮想的故乡是毫无疑问的,正是许浑这两句诗的话语中心。显然,许浑刚刚登上高城,满眼便是这蒹葭苍苍、杨柳依依的景色,像极了梦里的江南水乡,正是那故园情景,你说他怎不“万里愁”,你叫他怎么能不“万里愁”?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底色是什么呢?

作为诗作的最名句,许浑吟出“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想要表达什么呢?他真的是觉得大唐王朝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吗?如果是,那他存世的五百多首诗里,一定还有不止一首两首三四首也这样认为吧——但实际上,许浑并没有类似“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了——尽管有人把许浑推崇到杜甫的高度,甚至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说,认为二人可以相提并论。

我们仅仅从诗歌意象表达的视野上追溯,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底色是“客心思归”+“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把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分解“分析”开来,首先得到的就是“雨来”+“风起”。雨欲来、风乍起这是常见的自然景象,而述之于诗歌,却往往是“有心者”方可为之。写“雨来”+“风起”,南北朝时南朝梁代何逊的《相送》是个典范。我们只要看一眼这首诗,便自然明白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所从来了。何逊《相送》诗云: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何逊《相送》此诗的最后两句“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为“江雨欲来风满江”。而何逊高才,“文采斐然,颇得时誉”,然而却仕途蹇塞,很不得意。何逊《相送》此诗的前两句“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百感交集,惆怅孤独,兼之离家千里,风雨飘零,想必很能穿透时空,引发许浑之心有戚戚焉。

而许浑肯定是熟读何逊《相送》诗的,且对于“雨来”+“风起”的表达熟稔于心,这不仅体现在这首“山雨欲来风满楼”里,他还在另外一首送别友人的“相送”诗里,也是熟练运用这个思路布局谋篇的。且看,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诗曰:

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

两岸晚烟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

瘴雨欲来枫树黑,火云初起荔枝红。

愁君路远销年月,莫滞三湘五岭中。

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这首诗里,追究“雨来”+“风起”,显而易见,可以从“瘴雨欲来枫树黑”和“半帆斜日一江风”提炼出“瘴雨欲来一江风”。

再回到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这首诗,后边三联的末句属连起来形成一个意象的整体——“山雨欲来风满楼”+“蝉鸣黄叶汉宫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如此大费周章所演绎的核心的意境,正是“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出自中唐贾岛的诗篇《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这首诗情景交融,但传颂传播下来好像却只有名句不见全篇了。诗写眼前所见,并藉由此情此景之意味深长,回想往日情景之情深意长,再念及友人别后空无消息,真是天地间惟有情意绵长。而“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浑古遒劲,深浅合度。”这真是“古今胜语”。

讲到这里,还有个知识“盲点”。许浑登上的是“咸阳城西楼”啊,为什么说诗歌的最后三联其实是精心打造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长安”城之诗意景象呢?其实,广义上讲,唐代的首都“长安”,就是“咸阳”,只不过“咸阳”是其古称而已。《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曰:“长安,故咸阳也。”这是说,汉代的都城长安本是就着秦朝的京城咸阳建立起来的……隋文帝杨坚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建大兴城……唐朝则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即大唐首都长安城。因此,《旧唐书 地理志》载曰:“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

然而,唐代的“长安”与“咸阳”的确是两座城池,两城隔着渭河南北相望,“长安”在南,“咸阳”在北,相距大约十千米。而既然两城共有“渭水”,则实际上既可“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又可“秋风生渭水,落叶满咸阳”了。

而许浑当然大致明了“咸阳”与“长安”的风云变迁,故而登楼怀古,谈秦论汉,“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而实则往昔繁华不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秦苑”“汉宫”早已无存,唯有鸟飞蝉鸣、蒹葭杨柳、秋风黄叶、渭水悠悠。暮色苍茫中,唯有许浑登上咸阳城楼,临风晚眺,喟叹不已,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心为所动,情为所感,故园汀州,万里悲愁,“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总之,许浑名作《咸阳城西楼晚眺》遥遥承继王粲《登楼赋》,是一首感慨遥深的登临怀古之作。也有解说者以之与李贺《雁门太守行》对比赏析,这是要拿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来跟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对对子吗?其实,许浑自己倒是也有首登临怀古诗正可与此《咸阳城西楼晚眺》对比勘探,所抒发的主要是他登上大唐东都洛阳故城的较为“单纯”的怀古幽思。许浑《登洛阳故城》诗曰: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这首诗,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断言:“用晦览古之作,后人多病其落套。此作风格独高,胜于他作。”也就是说,高步瀛认为,许浑这首《登洛阳故城》其实要优于其《咸阳城西楼晚眺》。

当然,话又说回来,“诗无达诂”,“诗不可说”。舍弃了“望文生义”,而又再自以为是地深挖“文义”,总也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孰是孰非,凭读者诸君明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