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有关立夏的诗句加翻译(40首最美立夏古诗词+赏析)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此时,蛙声蝉鸣,草长莺飞,绿肥红瘦,云卷云舒,万物进入生长的旺季,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天地万物由生到长的转折,天地万物由此进入一个辉煌的时刻。如果没有夏的成长,就不会有秋收冬藏!因此,古时候的诗人对于立夏充满了热爱,写下了无数溢美之词。


立夏,让我们一起品读40首最美立夏诗词,在诗词的微风里,清爽一夏吧!



初夏,悄无声息的光临。

伴着麦香,伴着莺鸣,是这般的缤纷着绚丽,灿烂着热情。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赵友直《立夏》




首联描绘了季节交替的迅速,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消散,夏天的热浪就已经袭来。这里,“薰风”指的是带有热气的南风,形象地传达了夏季的炎热和潮湿。

颔联则转向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在骄阳之下,田间的麦穗开始泛黄,而园林中的黄梅则在雨后熟透,散发出阵阵芳香。这里,“蒸”字和“熟”字生动地描绘了麦穗和黄梅在夏季阳光和雨水滋养下的生长状态。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黄莺啼叫着,仿佛在惋惜春天的离去,而蝴蝶则在花丛中徘徊,对凋零的花朵依依不舍。这里,“愁”字和“恨”字虽然表面上是写黄莺和蝴蝶的情感,但实际上也寄寓了诗人对春天逝去、夏天来临的感慨。

尾联则转向诗人自身的感受。诗人在南窗下醒来,感到情思倦怠,于是闲闲地看向窗外,只见槐树的树荫遮住了整个亭台。这里,“情思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慵懒,而“闲看槐荫满亭台”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交替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感慨。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起句诗人选择了深宅幽静的院落作为背景,点明了夏日的季节特色。这里的“别院”指的是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强调了庭院的幽静深远,“夏席清”则暗示了夏日竹席的清凉。

承句通过石榴花开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夏日的氛围。石榴花鲜艳夺目,透过帘栊,展现出明艳的风姿,为整个庭院增添了一抹亮色。

转句诗人转向了对庭院中树木的描绘。在盛夏烈日之下,树木的浓荫铺满了整个地面,形成了一片清凉的世界。这里,“日当午”强调了夏日的炎热,而“树阴满地”则呼应了前文的“夏席清”,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凉舒适的环境。

合句以黄莺的啼鸣声作为结尾,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灵动。黄莺的啼声清脆悦耳,时而在梦中响起,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幽静、清凉、明丽的景象。传达出自己对夏日的独特感受,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超然物外的心境。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宋·苏轼《阮郎归·初夏》


上片写初夏已至。前两句“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采用白描手法写环境。“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薰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薰风,即南风。初夏时南风吹,用乐器的弦来比喻南风,化抽象为具体,形象感很强。这句中的“弦”字,很妙:以“弦”代“风”,是古人常用的比喻手法。如以“素手抽玉弦”写月光(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以“弦”代月。但此词用“弦”字来写“风”,更见新奇。

接下来“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写室内景: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环境格外幽雅。这时,女主人公正在昼眠,不料被落棋之声惊醒。作者用“棋声惊昼眠”来表现初夏的幽静和女主人公的闲适。

下片写这个初夏时节中的一个生活场景。过片写小池塘即小荷:“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这两句是全篇中最为工巧的两句,为世人所称道。这里“微雨过”是虚写,作者并没有交代下雨,而是通过“小荷翻”和“榴花开欲然”来间接说明。雨过天晴,池水如镜,风来则荷叶翻动,这景致已够清新可爱了,更有那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更见出夏日的绚丽色彩。“榴花开欲然”,用“欲然”状石榴花开之红,极为传神。而“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两句,承“榴花开欲然”,写女主人公在清凉的水中玩弄着晶莹的泉水。这里,“玉盆”承“清泉”而来,“纤手”承“榴花开欲然”而来,结构紧凑自然,写得闺秀娴静、细腻,极富生活情趣。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初夏时节的景色及词人闲适的心情。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宋·方回《立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前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家正对着紫阳山,因此建议朝南的方向再添上几间屋子,这样可以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人。

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他已经活过了一百零八岁,现在只希望能够过上平静、宁静的生活,享受悠闲的时光。这里的“守穷闲”意味着诗人满足于简单朴素的生活,不再追求繁华和名利,而是享受生活的宁静和自在。

此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安宁退隐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初夏》


起句诗人用“竹摇”和“清影”来描绘微风中竹子的摇曳和它们投射在窗户上的清雅影子,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承句“两两”指的是成双成对的鸟儿,“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噪夕阳”则描绘了鸟儿在夕阳下喧噪的场景。这句诗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夕阳”,又有动态的“鸟噪”,形象生动。

转句“谢却”意为凋谢,“海棠”和“飞絮”都是春天特有的景象,这里诗人用它们的凋谢和飞尽来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合句“困人天气”指的是初夏时节炎热的气候,“日初长”则指白昼开始变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初夏时节感到困倦和不适的心情。

此诗表达了春末夏初时节的特征和自己在这个时节中的感受。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全诗充满了情感和韵味。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明·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


首联诗人以酒樽开启初夏的序幕,独自面对着落花飞舞的场景。这里“一樽”和“独对”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闲适,而“落花飞”则描绘了初夏时节花瓣飘落的美丽景象。

颔联诗人身处幽静偏僻之地,仍然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气候清和但还未更换夏季的衣裳。这里“幽僻”和“清和”表达了山中的宁静和宜人的气候,而“未换衣”则暗示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留意。

颈联诗人描述了绿色的窗帘与槐树的影子相映成趣,以及香气扑鼻的饭菜和茂盛的药草。这里“绿帏”和“槐影”构成了山居的清新画面,“香饭”和“药苗肥”则展示了山居生活的简朴和自给自足。

尾联描述了整天都开启着柴门,但很少有客人来访。这里“尽日柴关启”表达了山居的宁静和少有人来打扰的清幽,“蚕家过客稀”则暗示了山中的偏僻和少有人烟。

诗人通过对山中立夏时节的景象和自己在这个时节中的活动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过了荼醾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王谌·《绝句》


前两句诗人以“荼醾”和“素馨”两种花,荼醾即荼蘼,素馨则是一种常绿灌木,二者都是春末夏初时节的花卉。诗人说“过了”这两种花,意味着春天的花季已经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风雨的留恋和追寻之意,似乎春天的风雨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后两句诗人转而描述立夏时节的景象。他说“立夏晴多日”,意味着进入夏季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而“策杖闲来看绿阴”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拄着手杖,悠闲地欣赏树木的绿荫。这里“策杖闲来”展现了诗人的闲适自得之情,而“看绿阴”则是对初夏时节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的欣赏。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末夏初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初夏时节的欣赏。



走过了春的旎旖,迎来了夏的蓬勃。

夏天是一个个性张扬、色彩斑斓的季节,是一个生命在燃烧的季节。


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

——吴藕汀《立夏诗画》


起句诗人以“小黄鱼”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入手,通过“多年不见”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小黄鱼可能在春天是常见的食材,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到了夏天就不再容易见到,因此诗人用“多年不见”来形容,既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承句樱笋是春季的食品,而“樱笋厨”则可能指的是专门供应春季食品的餐馆或厨房。诗人说“寄客何来”,意味着客人来访时,已经不再有樱笋可吃,这也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转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立夏”这个节气,同时用“将离春去也”表达了春天即将过去,夏天即将到来的意思。这里“将离”和“去也”两个词都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合句诗人以“蕙草”这一具有清香的植物来形容立夏时节的景象。蕙草在夏天盛开,芬芳扑鼻,诗人用“正芳舒”来形容其盛开的状态,既表达了对立夏时节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仰。

整首诗表达了对立夏时节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中既有对春天的怀念,也有对夏天的期待。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宋·陆游《立夏前二日作》


首联描述了诗人清晨起床,披上衣服走出草堂,打开窗户时已经感到微微的凉意。这里“晨起”和“披衣”表达了诗人早起的习惯和对天气的敏感,“轩窗已自喜微凉”则表达了诗人对初夏时节微凉气候的喜悦之情。

颔联感叹春天只剩下两三天了,他希望能有千百场酒宴来欢度这最后的春光。这里“余春只有二三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惋惜之情,“烂醉恨无千百场”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尽情享受春光的愿望。

颈联描绘了芳草随着征路远去的景象,以及游丝(蜘蛛丝)无法比及客愁之长。这里“芳草自随征路远”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描绘了芳草绵延的景象,又暗含了诗人离别的情感;“游丝不及客愁长”则通过对比游丝和客愁的长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尾联诗人感叹那些鲜艳的花朵已经凋谢,甚至地面上都找不到一片花瓣。然而,大自然依然生机勃勃,蜜蜂在辛勤地酿蜜。这里“残红一片无寻处”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花朵凋零的哀愁,“分付年华与蜜房”则寄托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对初夏时节的喜悦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起句以梅子入手,描述了吃梅子后口中残留的酸味,给人以鲜明的感觉体验。梅子酸味强烈,吃过之后,酸汁残留在牙齿之间,让人难以忘怀。这里的“梅子”不仅是一个季节的符号,也通过其酸味,引发了读者对夏日的感觉联想。

承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窗外的芭蕉叶和窗纱。芭蕉叶子的绿色与窗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夏日图景。这里的“芭蕉分绿”形象地描绘了芭蕉叶子的绿色如何映照在窗纱上,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

转句描述了自己在夏日长长的午后,从午睡中醒来,却感到无所适从,没有情绪。这里的“日长”和“无情思”都表达了诗人在夏日午后的那种懒散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与前面两句的鲜明感官体验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合句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转向了正在追逐柳絮的儿童。看到他们嬉戏的场景,诗人的童心似乎也被唤醒,他开始欣赏这份纯真和乐趣。这里的“柳花”即是柳絮,是春末夏初时节的景象。而“闲看儿童捉柳花”则表达了诗人在看到儿童嬉戏时,那种轻松和愉悦的心情。

整首诗展现了对夏日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

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上片“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这两句,诗人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象。随着季节的更迭,绿荫覆盖了田野,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同时,初夏的微风(薰风)带着暖意,白昼的时间也逐渐延长,给人一种舒适和宜人的感觉。“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这两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的荷塘和蝴蝶。小荷刚刚露出水面,轻轻地点缀在横塘之间,与清澈的水面相映成趣。同时,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翅膀闪烁着光芒,就像是在晒粉一样。这些生动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初夏时节的美丽图景。

下片“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这三句,诗人以茶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在初夏时节的惬意生活和豪情壮志。茶香四溢,酒意微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陶醉其中,诗兴大发。这不仅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激情。“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这两句,诗人以燕子为喻,表达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和谐。燕子雏鸟似乎珍惜着落花的香气,双双衔着花瓣回到画梁之上。这一场景不仅展示了初夏时节的生机盎然,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整首词以写景为主,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象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白居易《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宿玩月》


首句“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与几位同僚的身份,都身在繁华的京师长安。这里的“二三子”是对同僚的谦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官职不高,但公务闲暇,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客居他乡的生活。这也为后文他们一同游览开元观埋下了伏笔。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诗人描述了开元观的宁静与深沉,同时表明了他们在此游玩、赏景的愉快心情。

接下来的几句,“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开元观内外的景象,以及初夏时节的生机勃勃。

在游玩的过程中,天色渐晚,夜幕降临,“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这时,他们决定在观内西廊下设酒待月,期待月光的到来。诗人通过“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升起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和期待。

随着月光的照耀,“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诗人以月光下的开元观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这个美景的映衬下,他们整夜欢笑歌唱,“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最后,“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诗人以长安这个名利之地为背景,表达了他们在此游玩、赏月的快乐是很少有人能理解的。这也体现了诗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通过描绘诗人与同事们一同游玩开元观的经过,展现了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景和他们在开元观游玩的愉快心情。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 ,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宋·司马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达》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惋惜。春天虽然美丽,但总是短暂的,无法留住。诗人用“昨夜的然归”来形容春天的离去,暗示着春天已经悄然离去,而夏天已经到来。

颔联表达了诗人在初夏时节的心情。虽然春天的离去让欢乐和趣味减少了一些,但诗人仍然享受闲暇时光,悠闲地游玩。这里的“闲游勿怪稀”也暗示了初夏时节人们可能因为炎热的天气而减少户外活动,但诗人并不介意,他依然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光。

颈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林中的莺鸟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庆祝夏天的到来,它们的欢快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而丛中的蝴蝶则怅然若失,似乎在寻找着春天的依托,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感与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相呼应。

尾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忘记了窗外的客人,安心地高卧,紧闭着门户。这种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初夏时节的喜爱和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这首诗,以立夏时节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夏天到来的感慨。在初夏时节,尽管欢乐和趣味可能减少,但仍然享受闲暇时光的心情。




夏到了,气温上升了,这是一个炎热又快乐的季节。

早上,晴空万里,云霞满天,一群群小鸟,在绿树枝头欢蹦乱跳,唧唧喳喳地唱歌,空气清新凉爽,而且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芳香。


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左河水《立夏》


起句直接点明了立夏时节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南方此时已经进入了炎热的夏季,而北方却仍然处于春季,温暖而宜人。这种南北气候的差异,展示了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承句具体描绘了江淮地区的初夏景色。万木葱茏,绿意盎然,树木的繁茂为大地提供了阴凉,也为人们带来了宜人的气候。这里的“绿秀”二字,既描绘了初夏时节草木的生机勃勃,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转句反映了立夏时节人们生活的一面。由于气温升高,各种疾病和害虫也开始活跃起来,人们不得不频繁地喷洒药物来防治。这里的“时病时虫”形象地描绘了立夏时节的生活场景,也提醒人们要注意卫生和防病防虫。

合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立夏时节气候的不稳定性。忽冷忽热的气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防治疾病和害虫带来了挑战。这里的“药搪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忽冷忽热的气候中忙碌防治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以立夏时节的气候和景物为背景,展示了南北国不同的气候特点、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以及人们生活的繁忙与充实。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宋·王令《暑旱苦热》


首联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示了暑旱的严重。清风无力驱散暑热,落日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这里用“屠”字来形容清风对暑热的无力驱散,既形象又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颔联诗人笔锋一转,从人们对暑旱的无奈和恐惧,转向了对天地不仁的质疑和感慨。人们已经担心江海因干旱而枯竭,但老天难道就不怕银河因暑旱而干涸吗?这里的“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与人们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暑旱的深深忧虑。

颈联诗人以昆仑的高山积雪和蓬莱的遥远清凉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避暑之地的向往。昆仑山高有积雪,蓬莱岛远有清凉,这些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避暑胜地。

尾联笔锋再次转折,表达了自己虽然向往避暑胜地,但无法将天下人都带去,也不愿独自去享受清凉的矛盾心情。这里的“不能手提天下往”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遗憾,“何忍身去游其间”则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和挣扎。

整首诗以暑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暑旱的深深忧虑,对避暑胜地的向往,以及无法将天下人都带去的矛盾心情。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陆游《幽居初夏》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湖光山色之地,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这里的“放翁”是陆游的别号,也透露出诗人对此地的喜爱和自豪。居所周围的景象。槐柳成荫,小径幽幽,为初夏的景色增添了一抹清凉和宁静。

颔联描写初夏景色的经典之句。水满时白鹭翩翩飞舞,草深处处蛙鸣阵阵,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初夏画卷。这两句诗以动衬静,更显得环境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植物景象。新茬的竹笋已经成熟,而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这里的“箨龙”指的是竹笋,“木笔”则是初夏时节常见的一种花卉。这两句诗既体现了初夏时节的生机勃勃,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欣赏。

尾联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光流逝,当年的朋友和旧交已经逐渐离世,如今午睡醒来,再也没人一起共饮午茶、共话当年了。这里的“午瓯茶”指的是午间饮茶的习惯,也是诗人与友人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友情不再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晚年生活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情和感慨。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起句以节令的更替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万物不断更新的景象。这里的“节物”指的是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相催”则表达了这种更替的连续性和必然性。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界更新换代的赞美和敬畏。

承句以“痴心儿女”来比喻那些对春天依依不舍的人们。这里的“儿女”泛指男女,“痴心”则表达了他们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不愿放手的心情。诗人通过这句诗,既描绘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留恋,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

转句诗人再次转折,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春天的逝去。这里的“芳菲”指的是花朵的绚丽,“歇去”则表达了它们的凋谢和消失。诗人认为,对于春天的逝去,我们并不需要感到遗憾或怨恨,因为这是自然界规律的一部分,也是生命循环的必然。

合句以夏天的树木为引子,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和欣赏。这里的“夏木”指的是夏天的树木,“阴阴”则表达了它们的浓密和阴凉。诗人认为,虽然春天已经逝去,但夏天的树木同样具有吸引力和美感,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享受。

整首诗以节令变化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界万物的不断更新和人们对春天的留恋与放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变化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豁达通变的人生态度。


朱辂初闻建赤旗,绿杨犹啭旧黄鹂。

和风骀荡无三月,炎气凭陵又一时。

飘去馀香花衬屐,覆来浓荫叶成帷。

秋光只在前山里,不日凉襟却共披。

——宋·白子仪《立夏后大热偶书》


首联以朱红色的车驾和赤旗为引子,形象地描绘出立夏后的炎热天气。这里的“朱辂”指的是朱红色的车驾,“赤旗”则象征着炎热和热情。绿树和黄鹂,描绘出初夏时节的景色。既表达了对初夏景色的喜爱和欣赏,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颔联以和风为引子,表达了炎热天气对春天和风的消失感到遗憾。表达了对春天和风的留恋和怀念。描绘了炎热天气的强烈和霸道。生动地描绘出了炎热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和困扰。

颈联表达了对凉爽天气的期待和向往。这里的“馀香”指的是飘散的花香,“花衬屐”则表达了诗人在花丛中行走的情景;“浓荫”指的是浓密的树荫,“叶成帷”则表达了树荫的浓密和遮阳的效果。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炎热天气的抱怨和不满,也表达了对凉爽天气的渴望和期待。

尾联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表达了对未来凉爽天气的信心和期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以立夏后的炎热天气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感慨和期待凉爽的心情。


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

树深添雨润,溪落见人疏。

夕照斜依竹,园花落近书。

年来惟懒拙,殊觉称幽居。

——张宇初《喜晴》


首联以立夏时节的雨后天晴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放松。将雨后天晴的自然景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色。诗人通过这句诗,以树木和溪流的变化为引子,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色。

颈联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傍晚景色。以夕阳和竹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傍晚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尾联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

诗人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


鲜怡寡乐负清明,帘外花如红泪倾。

又是残春将立夏,如何到处不啼莺。

——白玉蟾《见莺三首其一》


起句诗人以“鲜怡寡乐”表达了春天带来的愉悦和舒适感,但同时又以“负清明”暗示了这种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这里的“清明”不仅指的是节日,更暗指春天的明媚和清新。

承句描绘了春天将尽时花朵的凋谢景象。而“红泪倾”则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形容花朵凋谢时如同流泪一般,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也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转句直接点明了时节的变换,从残春到立夏,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这里的“残春”表达了春天将尽的意思,“将立夏”则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合句表达了春天逝去后的寂寞和冷清。这里的“啼莺”是春天代表性的声音之一,但诗人却用“如何到处不啼莺”来形容春天逝去后的寂静,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也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首诗以春天将尽、夏天将至的时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春光的留恋。



夜晚的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沁人心脾。

穿着薄衣,漫步在花园中,亭亭玉立的小花,婀娜多姿,甚是妖娆。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起句以“夜热”和“午热”作对比,突出了夏夜的炎热程度。这里的“依然”和“同”强调了夜晚与中午的炎热不相上下,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承句诗人以“开门”和“小立”两个动作,描绘了自己在夏夜中寻求凉爽的情景。而“月明中”则点明了夏夜的月色明亮,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清幽的色彩。

转句描绘了一个幽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而“虫鸣处”则点明了夏夜中虫鸣不断的现象,既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合句点明了夏夜中虽然炎热,但时不时会有一丝凉意袭来。而“不是风”则强调了这种凉意并非来自风,而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宋·陆游《立夏》


首联以“赤帜插城扉”形象地描绘了立夏时节城内欢庆的景象。而“东君整驾归”则暗指春天结束,夏天开始,太阳神(东君)准备驾车归去。

颔联描绘了燕子在新泥筑巢的繁忙景象,暗示了夏天的到来描绘了花朵凋谢后,蜜蜂采蜜的场景变得稀少,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转换。

颈联描绘了槐树和柳树在初夏时节绿荫渐浓的景象。点明了此时暑气尚轻,人们还可以感受到一丝清凉。

尾联描绘了太阳西斜时,人们结束沐浴的情景。暗示了随着季节的转换,人们开始换上轻薄的单衣。

整首诗以立夏时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季节转换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江 村》


首联描绘了清澈的江水环绕村庄的景象,为整首诗定下了宁静的基调。点明了时令和地点,同时强调了江村夏日的幽静与闲适。

颔联描绘了燕子在堂上自由飞翔的情景,暗示了江村的宁静与和谐。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颈联描绘了妻子在纸上画棋局的情景,暗示了夫妻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孩子天真无邪的玩耍情景,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尾联点明了自己身体的病痛和对药物的依赖。自己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感慨,强调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整首诗以江村夏日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江村夏日的景象和家庭生活的细节,传达出一种对和谐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百忧不到酒三行,万事尽休棋一枰。

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

忽惊夏向明朝立,便恐春从此地更。

数蝶飞来花寂寞,乱蛙鸣处水纵横。

——宋·朱翌《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首联点明了诗人在山亭中饮酒下棋的情景。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世事纷扰的超脱和洒脱,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颔联描绘了立夏时节梅子尚未成熟便遭遇雨水的情景,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规律。樱桃即将成熟时,需要防范莺鸟啄食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竞争与和谐。

颈联表达了立夏时节突然来临的惊喜和感慨。暗示了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尾联描绘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而花朵却显得寂寞的情景,暗示了立夏时节花朵的凋零和蝴蝶的孤独。蛙声乱鸣和水流纵横的景象,展现了立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描绘立夏时节的景象和内心感受,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宋·薛澄《立夏》


首联“点明了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的特点,树木枝叶繁茂的景象,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生机。

颔联表达了蚕丝丰收的喜悦和蚕丝业的繁荣。暗示了立夏时节气候变暖,貂皮衣服已经不再适用,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感慨。

颈联描绘了立夏时节湖面波光粼粼、烟雾缭绕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诗人想要乘船游览荷塘、观赏荷花的愿望。

尾联点明了自己在田园中读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宁静致远的心境。立夏时节竹笋茂盛生长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落絮蒙蒙立夏天,楼前槐树影初圆。

傅闻紫殿深深处,别有薰风入舜弦。

——宋·杨皇后《宫词》


起句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柳絮飘落,给人一种轻盈而迷蒙的感觉。立夏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这个时节的气候温和宜人,大自然也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承句强调了初夏的特点。槐树在夏季是常见的树种,其树影在初夏时节逐渐变得圆满,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这个景象也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后两句引入了宫廷的传说和神秘色彩。紫殿通常指的是帝王宫殿,而“薰风”则是指初夏时的东南风。传说中,在帝王宫殿的深处,有和暖的东南风吹入舜弦琴声里。这里的“舜弦”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乐器,象征着宫廷的文艺和雅致。

整首诗融入宫廷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感慨和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傱教节序暗相催,历日尘生懒看来。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宋·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转的感慨。诗人用“节序暗相催”来形容时间的推移,意味着季节的更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而“历日尘生懒看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翻阅历书的厌倦,可能是因为对于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慵懒。

后两句诗则通过石榴花的盛开来描绘立夏时节的特色。石榴花是夏季的代表花卉之一,它在立夏这一天独自盛开,仿佛在告诉人们夏天的到来。诗人通过石榴花的盛开来表达对于立夏时节的赞美和欣喜。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榴花的盛开和表达对于时间流转的感慨,展现了立夏时节的美丽和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同时,诗人也借石榴花之口,暗示了夏天的到来和时间的不可逆转,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若说清爽,莫不属山中的夏日了。

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窜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那夏天的绿,又浓又深,霸占得漫山遍野。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宋·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诗人将自己比作与日月同辉的溪翁,与清泉石木为伴,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颔联通过描绘夏季的气息和春光的绚烂,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夏季的气息弥漫在深渊之中,春日的景象则展现在万象之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通过穷尽吟咏之力,将云彩都染成了黑色,而淡然的饮酒则胜过了艳丽的裙裳。这里,诗人以云黑和裙红作对比,突出了诗歌创作的艰辛和淡然生活的美好。

尾联通过描绘优美的弦声和消解人间怨气的风,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优美的弦声如同和煦的微风,能够消解人们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使人间充满和谐与安宁。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季的气息、春光的绚烂、诗歌创作的艰辛和淡然生活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唐·高骈《山亭夏日》


前两句描绘了夏日绿树浓荫的景象,暗示了此时正是夏日午后,阳光烈烈,树荫浓郁。接着,诗人又将视线转向池塘,楼台的倒影清晰可见,与清澈的池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后两句诗人又描绘了微风轻轻吹动水晶帘的场景,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同时,诗人还注意到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散发出阵阵芳香,弥漫整个庭院,令人陶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夏日山亭的美丽和宁静。诗人通过对绿树、楼台、池塘、水晶帘和蔷薇等元素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夏日山中》


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日山中的悠闲状态。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可以摇动以祛暑,但诗人却懒得摇动扇子,暗示了此时的山中气候宜人,无需借助外力来消暑。同时,诗人还裸露出身体,在青翠的树林中悠然自得,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后两句诗人又描述了自己将头巾脱下,挂在石壁上的情景。这种无拘无束的行为,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而“露顶洒松风”则表达了诗人在山林间,任由松风吹拂头顶,享受自然的清凉和惬意。

整首诗描绘诗人在夏日山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情怀。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前两句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石梁和茅屋依傍在弯曲的河岸旁,流水潺潺,溅起的水花流淌过两边的池塘。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同时也预示着初夏的到来。

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初夏的特色。在晴朗的日子里,暖风吹拂,带来了麦子的香气。绿树和青草在初夏的阳光下茂盛生长,其美丽程度甚至超过了春天的花朵。这种景象展示了初夏的活力和生机。

整首诗以描绘石梁、茅屋、流水、绿阴等元素,展现了初夏时节的宁静、和谐与生机。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

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

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

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

——唐·白居易《早夏游平泉回》


首联白居易便以初夏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出夏日的气息。夏日日渐长,南风拂面,带来草木的芬芳,这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气息。

颔联描述了自己乘坐轿子游览平泉的情景。肩舆平稳,行走在涧路上,感受到的是清凉舒适。这里的“清凉”既是对初夏气候的描绘,也是对平泉山水环境的赞美。

颈联在游览的过程中,白居易还体验了采摘的乐趣。他采摘了紫色的蕨菜,又摘下了青梅品尝。这种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态度,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尾联以一杯“冷云浆”结束了整首诗。这杯“冷云浆”既能疗饥,又能解渴,给人带来舒适和满足。这既是对平泉山水、美食的赞美,也是对初夏时节生活体验的总结。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游览平泉的过程和感受,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之情。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

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宋·项安世《立夏日南风大作》


前两句诗人以满城的杨柳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尾声。杨柳绿意盎然,郁郁葱葱,它们背对着春风,自由自在地快乐飞翔。这里的“杨柳绿依依”既是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也是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惋惜。

后两句诗人将焦点转向了杨花。只有那杨花最有才气情思,一时之间就把春天给收拾了,夏天终于来到了。这里的“杨花有才思”既是对杨花的赞美,也是对春天离去的无奈和接受。同时,“一时收拾伴春归”也预示着夏天的到来,展现了诗人对夏天的期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夏天的期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现了季节交替的美丽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开篇两句,谢灵运便以初夏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出清新的气息。初夏时节,天气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水上住宿的经历。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也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这种在水上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韵律和变化。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诗人游览了海边岸上的景物,感到有些疲倦。他俯瞰着大海,感叹着自然的广阔和深邃。这里的“瀛壖”和“穷发”都是指海的边缘和尽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诗人观察到河流平静流淌,海神也安静不动。这里的“川后”和“天吴”都是古代神话中的海神,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诗人扬帆起航,去采摘水中的石花,又挂起船帆去捡拾海中的明月。这里的“石华”和“海月”都是自然中的美景,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诗人感叹着大海的广阔无垠,没有边际。而自己的虚舟在其中漂荡,仿佛超越了尘世的一切束缚和纷扰。这里的“溟涨”和“虚舟”都是对大海和诗人自己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诗人借用古代贤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而诗人自己则追求的是与自然相融、超越尘世的生活。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诗人认为崇尚功名是有愧于道的,而适应自然、满足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矜名”和“适己”都是对人生追求的反思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最后,诗人表示要追随古代贤人任公的脚步,抛弃功名利禄,追求自然和生活的真谛。这里的“任公”和“谢天伐”都是对诗人自己人生追求的象征和期许。

整首诗以初夏时节游览赤石和进帆海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感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古代贤人的崇敬和借鉴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反思和选择。



伴荷香乘夕凉,欲弹得一曲却无人赏,只得念想。

如果,思念有温度,那么对你的那一份,足以蒸透这个夏天;如果,思念有影子,那么对你的那一份,足以荫蔽整个夏天。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两句,孟浩然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傍晚的自然景象。山间的阳光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逐渐东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夏日傍晚的悠闲生活。他散开头发,享受着凉爽的晚风,打开窗户,躺在宽敞的房间里。这种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舒适与自在。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继续描绘自然景象,荷花的香气随风而来,竹林中的露水滴落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些景象和声音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清新与生机。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然而,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却感到有些遗憾。他想弹奏鸣琴,却没有人来欣赏。这里的“知音”既指能欣赏音乐的人,也指能理解诗人情感的人。这种遗憾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他因为这样的景色而想起了老朋友,整夜都在梦中思念他们。这里的“中宵”和“梦想”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唐·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首联提到了季节的更替,怀念春天的美好时光。随着白天越来越长,他感到有些疲倦和烦躁。这里的“改序”指的是季节的变化,“芳辰”则是指春天的美好时光。

颔联描述了夏天的景象。夏天的树木已经形成了浓密的树荫,而官署(公门)在白天里总是保持着宁静。这里的“夏木已成阴”形象地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公门昼恒静”则反映了官署的冷清和宁静。

颈联继续描绘自然景象,长风开始吹进楼阁,层叠的云朵才从山岭中露出。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

尾联诗人表达了对远离的弟弟们的思念之情。他坐在这里思念着他们,同时也感叹着逝去的时光。这里的“离居人”指的是诗人的弟弟们,“徂景”则是指逝去的时光。

整首诗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夏天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深深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珍惜。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前两句,司马光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四月的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初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也变得更加明净了。这里的“清和”指的是天气清明而和暖,“南山当户”则是指正对门的南山。

后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这里的“柳絮因风起”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时节的景象,“葵花向日倾”则表现了葵花向着太阳生长的特点。

整首诗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和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诗中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诗人在描绘景物时,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葵花向着太阳生长的特点,表现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的人生态度。这种“葵花向日”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被用来形容忠诚、坚定、不屈不挠的精神。


园中绿已暗,寂寞问花神。

兴托清樽酒,愁欺白发人。

山城初雨过,天地尚馀春。

又与东风别,堪嗟羁族身。

——明·谢榛《雨后立夏》


首联描绘了园林中绿意盎然,但已不再是初春时的嫩绿,而是渐渐变得深绿。立夏时节,春天即将过去,诗人感到寂寞,于是向花神询问春天的去向。这里的“绿已暗”和“问花神”都在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和春天的逝去。

颔联表达了诗人寄托于清酒中的逸兴和春愁。诗人借酒消愁,但春愁却如同欺压白发人一样,让他无法摆脱。这里的“清樽酒”和“白发人”都反映了诗人的内心孤独和无奈。

颈联描述了山城刚下过雨,天地间还残留着一些春天的气息。这里的“初雨过”和“尚馀春”都在强调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尾联表达了诗人与春天的告别和对羁旅生涯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又要与东风告别,开始新一轮的漂泊生涯。这里的“又与东风别”和“羁旅身”都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哀愁。

这首诗通过描绘立夏时节的园林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对羁旅生涯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境遇。


一年春事到酴醿。何处更花开。

莫趁垂杨飞絮,且随红药翻阶。

倦游老矣,肯因名宦,孤负衔杯。

寄语故园桃节,明年留待归来。

——宋·管鉴《朝中措·立夏日观酴醿作》


上片“一年春事到酴醿。何处更花开。”直接点明了立夏时节,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只有酴醿花在盛开。同时,诗人也在寻找其他可能还在盛开的花朵,但却发现已经无处可寻。“莫趁垂杨飞絮,且随红药翻阶。”诗人用垂柳的飞絮和红药(一种花卉)翻阶的景象,来描绘立夏时节的特色。他劝诫人们不要追逐垂柳的飞絮,而是要欣赏红药在台阶上翻飞的美丽。

下片“倦游老矣,肯因名宦,孤负衔杯。”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他感到自己游历疲倦,已经老去。虽然为名宦所累,但他并不愿意辜负手中的酒杯,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寄语故园桃节,明年留待归来。”诗人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希望故乡的桃花在明年他归来的时候还能盛开,以此来寄托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雨涩风悭,双溪閟、几曾洋溢。

长长是、非霞散绮,岫云凝碧。

修禊欢游今不讲,流觞故事何从觅。

待它时、水到却寻盟,筹输一。

燕舞倦,莺吟毕。春肯住,才明日。

池塘波绿皱,小荷争出。

童子舞雩浑怅望,吾人提笔谁飘逸。

记去年、修竹暮天寒,无丛迹。

——宋·洪迈《满江红·立夏前一日借坡公韵》


上片“雨涩风悭,双溪閟、几曾洋溢。”描绘了立夏前一日的天气状况,雨涩风悭,双溪紧闭,水流不再洋溢。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立夏前的沉闷和压抑。“长长是、非霞散绮,岫云凝碧。”诗人用霞散绮和岫云凝碧的意象,来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但这里的“长长是”却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美景的留恋和不舍,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修禊欢游今不讲,流觞故事何从觅。”诗人借修禊和流觞两个传统习俗,表达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但如今这些习俗已经不再流行,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待它时、水到却寻盟,筹输一。”诗人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再次与朋友相聚,共同欣赏自然美景。这里的“水到却寻盟”和“筹输一”都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下片“燕舞倦,莺吟毕。春肯住,才明日。”诗人用燕子和黄莺的动作和声音,来形容春天的逝去。他感叹春天不肯停留,明天就要迎来立夏了。“池塘波绿皱,小荷争出。”诗人描绘了池塘中波光粼粼、小荷争出的景象,这是立夏时节的特色之一。这里的“波绿皱”和“小荷争出”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童子舞雩浑怅望,吾人提笔谁飘逸。”诗人借童子舞雩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他感叹自己提笔无法写出飘逸的文字,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记去年、修竹暮天寒,无丛迹。”诗人回忆去年此时的景象,修竹在暮天中显得寒冷而孤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里的“修竹暮天寒”和“无丛迹”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



初夏的晨光,已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在阳台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

初夏的微风,已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每一条老巷子。

行走在时光里的你,准备好迎接这万木葱茏、荷叶满池的夏天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