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描写了一位久戍边疆的士兵在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戍边之歌。诗中薇、戎车、四牡、杨柳、雨雪等意象鲜明生动、内涵丰富,尤其是“常之华”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首诗里,“常之华”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一
“常之华”是什么花?《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常”的第七个义项说其为“常棣的简称”,又说:“常棣,又名郁李。”《先秦诗鉴赏辞典》对《诗经·小雅·常棣》之“常棣”的注释为“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对“常之华”的注释为“常,常棣的简称”,在《诗经·小雅·常棣》中注释:“常棣,木名。果实像李子而较小。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常之华”出现在该诗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余先生的翻译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啊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
作者为什么将“维常之华”与“君子之车”相提并论?它们之间在艺术逻辑上存在怎样的关联呢?郑玄云:“此言彼尔者乃常棣之华,以兴将率车马服饰之盛。”孔颖达曰:“戍役之行,随从将帅,故言将帅之车。彼尔然而盛者,何木之华乎?维常棣之华。以喻彼路车者,斯何人之车乎?维君子之车。常棣之华色美,以喻君子车饰盛也。尔是华貌,路是车名,貌不可言,故以车名为华貌也。君子既有此美盛之戎车,驾之以行。”由此看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目的是用繁盛明艳的棠棣花来形容威武雄壮的战车阵势,与下文的“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交相辉映,战士们洋溢着强烈的自豪感,表现出严整的军纪、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二
棠棣花还象征着乐观豪情。
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文学作品里有不同的“花语”。公木在《英雄赞歌》里写道:“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疆场的花朵开放在滚滚狼烟里,开放在横陈着尸骸的土地上,使人联想到鲜血、死亡、英雄的忠魂等,它们是悲壮的。然而,它们又是热烈的、诗意的,象征着生命、胜利、未来、乐观、希望与和平,具有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将“黄花”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形成生机盎然的诗歌意境。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平凡质朴却生机勃勃。这样的描写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
《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棠棣花用来衬托戎车与四牡,“将帅乘此以行,至于所征之地,岂敢安定其居乎?庶几于一月之中,三有胜功”(孔颖达语)。这与《采桑子·重阳》里的菊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达出强烈的必胜信念,是乐观豪情的象征。
三
“棠棣”“常棣”“唐棣”等屡见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来赞美兄弟和睦、团结齐心。
这一用法可追溯到《诗经·小雅·常棣》中的“常棣之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毛诗序》云:“《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后人常以之为典故,并且将其与“花萼”“本枝”等词相提并举,用以表现兄弟的亲密无间。如张华《晋宗亲会歌》云:“骨肉散不殊,昆弟岂他人。本枝笃同庆,棠棣著先民。”王勃《自乡还远虢》云:“人生忽如客,骨肉知何常。愿及百年内,花萼常相将。无使《棠棣》废,取譬人无良。”李隆基《句》:“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袁华《紫荆曲》:“费家兄弟复同居,华鄂相辉似唐棣。”
用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比喻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在《诗经》里有例可循。如《诗经·秦风·无衣》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战友亲如同胞兄弟。这首诗表现了秦兵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情怀。此外,《诗经·邶风·击鼓》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许多人以为这句话是描写恋人情感的诗句,其实原本为战友之间的约定。《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四牡翼翼”与其说是描写作战行列整齐,不如说是暗示士兵众志成城。正是由于戍边士兵同心协力、英勇杀敌,才会“一月三捷”。盛开的棠棣之花正是战友如同胞的形象写照。
总之,“常之华”运用比兴手法,用花朵的繁茂形容战车的高大,渗透着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激情,象征着战士们激昂的乐观豪情和深厚的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