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贵人阴丽华被光武帝立为皇后,此时,阴丽华36岁,嫁给光武帝已十七年,并为光武帝生下五子两女。
阴丽华
郭圣通被废之前,教导太子读书的郅恽曾在大殿之上替郭圣通说了一些劝谏郭圣通的话。他说:“臣听说夫妇之间的感情,连儿子都无法干涉父亲,何况臣下怎么能干涉君王呢?可即便如此,臣还是希望陛下能够衡量轻重,不要违背父子人伦,不要让天下人横加议论。”光武帝说:“郅恽善于用自己的心去体谅主上的心思,他知道我一定不会有失偏颇而忽略国家大事。”
敢于直言帝王家事的大臣通常不会有好的下场,可郅恽是个例外。郅恽早在新莽时期就曾劝谏王莽不要给自己找不自在,虽未被杀头,却也不得不逃亡在外。东汉建立后,郅恽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光武帝封为看守上东门的小官。
一次,光武帝外出打猎,车驾及随从回城较晚,郅恽不听诏令,闭守城门不开。刘秀无奈,只得从别的城门入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说:从前文王不敢玩乐游猎,处处想着百姓,而陛下打猎却夜以继日,对江山社稷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如果陛下不能以此为戒,实在是令臣下担忧。光武帝深以为然,于是不再让郅恽看守城门,而是让他去教太子读书。
郅恽与太子太傅张湛一样,都希望皇室安定,所以冒死上谏,可光武帝心意已决,郅恽只好做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劝太子刘强让出太子之位。
作为太子的老师,郅恽难道不应该牢牢站在太子一边,为维护太子而奋不顾身、肝脑涂地吗?可郅恽不只是太子的老师,还是光武帝的臣子,他希望东汉政权稳固,不愿看到因易储而发生的父子相残和兄弟反目。
太子刘强接受了郅恽的建议,多次上书要求让出太子之位,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光武帝下诏,诏书中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至此,刘强被封为东海王,刘阳改名刘庄,被立为太子,即就东宫,光武帝以十万重金礼聘当世名儒桓荣为议郎,教授太子, 同时任用何汤、刘昆、包咸、钟兴等大儒文士传授太子学识。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经过九年的学习,刘庄学有所成。光武帝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桓荣为太子少傅。
既然十万重金礼聘桓荣当了刘庄九年的老师,可为什么桓荣仅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出任太子太傅的张佚又是何人呢?他又是怎么后来居上的呢?说起来有趣,这张佚靠的不是学问有多么高深,他靠的是贬低外戚,赢取名声,才得到了太子太傅这个位子。
在刘庄入主东宫之后,备受光武帝信任的阴识,就奉命辅导东宫,代理执金吾,护卫皇宫。每逢光武帝出巡,都是阴识率军镇守京师。阴识在朝廷上常仗义执言,可在与家人、宾客谈话的时候,从不谈及朝政。光武帝很敬重阴识,经常以他为榜样来告诫外戚。而由阴识所推荐的官员,均为贤士,如虞延、傅宽等人,大都官至公卿校尉。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光武帝本打算任阴识为太子太傅,举朝赞同,只有博士张佚反对,他说:“如今陛下立太子,是为阴家呢,还是为天下呢?如果是为阴家,那么阴识可用;如果是为天下,那么就定当用天下贤才!”就这样,博士张佚以“天下贤才”之名,击败阴识,成为了太子太傅。
阴兴
建武二年(公元26年),阴识的弟弟阴兴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期门仆射,率领骑兵随光武帝征伐四方,平定了许多郡国。建武九年(公元33年),阴兴改任侍中,并被赐爵关内侯。可就在光武帝准备亲自授爵之时,阴兴却坚辞不受,他说:“臣追随陛下左右,却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蒙陛下及阴贵人的恩宠,阴氏一族富贵已经足够,再多就该溢出来了,臣恳请陛下不要再加封。 ”
事后,阴贵人问其原因,阴兴回答说:“书中说:'亢龙有悔',居高位者,要懂得进退。可外戚之家往往不知进退,嫁女要配王侯,娶妻就盼着公主。可富贵总有尽头,做人应当知足。”阴贵人听后,深以为然,始终不为阴氏外戚求官求爵。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庄被立为太子,出任卫尉的阴兴,与兄长阴识前往东宫,共同辅导太子刘庄。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光武帝病重,任命阴兴为侍中,在云台广室受遗诏顾命。可不久后光武帝病愈,恰逢大司马吴汉病故,光武帝便打算任命阴兴为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泪,坚决辞让。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阴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后来被追谥为翼侯。
外戚执掌京师兵权,并负责皇帝禁卫,一般都是在太后掌权之后,可光武帝能够如此信任阴识和阴兴,绝不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外戚,而是因为阴识、阴兴时时处处为光武帝着想,不给光武帝添麻烦,这在两汉外戚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这也在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光武帝齐家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可阴氏兄弟中也有不争气的,他就是阴丽华最小的弟弟阴就。阴就其人,性格跳脱,高谈阔论无人能及,刚愎傲慢名声不佳。可在光武帝的呵护下,阴就不但成功的活着,而且还与光武帝结成了亲家,其子阴丰娶了光武帝之女郦邑公主刘绶为妻。
汉明帝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驾崩,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尊皇后阴丽华为皇太后,对阴氏、郭氏一视同仁。当时在京师洛阳,郭氏与樊氏、阴氏、马氏,并称为“四姓小侯”。
东汉一朝,女主之盛,是极为罕见的,在二十四史中,对后妃的记载都是“后妃列传”,唯有东汉一朝,是“皇后本纪”。可阴丽华相对于后来的女主,在政治上是没有建树的,唯一做过的一件政治大事就是帮助汉明帝刘庄册立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为后,也就是被尊为历代贤后典范的东汉明德马皇后。
永平元年(公元58年),阴识被汉明帝正式任命为执金吾,地位特进。永平二年(公元59年),阴识去世,汉明帝追赠以执金吾印绶,谥号贞侯。
同年,阴就之子阴丰杀死妻子郦邑公主,被汉明帝处死,阴就夫妇畏罪自杀,汉明帝因阴氏为外戚,所以格外优容,未对其阴就一门加以极刑。
永平七年(公元64年),在位二十四年之久的阴丽华去世,与光武帝合葬原陵,葬礼极为隆重。阴丽华是中国历史上皇后谥号制度之第一人,谥号“光烈”,自此以后皇后谥号为帝谥加上本谥成为历代定制,沿用至唐初,长达六百年。
终东汉一朝,阴氏一门四侯,也有一门五侯之说、牧守数十位,从地方豪强一跃成为东汉著名的政治家族,这是阴丽华的贤德,也是光武帝的宽宥。阴丽华去世后,阴识和阴兴的后裔,继续为侯为官,及至汉和帝时期,阴识的曾孙女还成为了汉和帝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