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这首《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所以这首诗是郑谷的成名作。
这位诗人不太熟悉,看了一下他的生平,这是目前为止看到的唯一一个被评价为仕途顺利的诗人,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所以缺少社会内容,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于是可以说磨难越多的诗人能写出越好的作品,才能直到社会本质,流下更深刻的历史足迹?对诗人本人来说,是觉得生时顺遂更好,还是身后名更重呢?
这首诗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精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在诗人的笔下,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但为什么在我眼里山鸡不能和高贵取得任何联系,可能是被古惑仔影响了。
之后咏鹧鸪的声音,黄陵庙里啼,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黄陵庙传说是历史上屈原的流落之地,最易触发羁旅愁怀。鹧鸪啼声之哀怨使游子闻声而泪下,高楼少妇也把鹧鸪曲当成相思曲。
鹧鸪啼声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