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范仲淹和岳阳楼,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宋仁宗一朝,青史留名的大佬灿若星河,不可胜数:晏殊、包拯、韩琦、范仲淹、富弼、文彦博、狄青、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这些牛人,如雷贯耳,个个彪悍。

其中范仲淹,仅凭一篇《岳阳楼记》,就让普通一楼千古留名,无数次翻新,至今进门还要门票80元,你说养活了多少人啊!他实现了《岳阳楼记》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铭志,特别是岳阳楼前的美食一条街上的大小老板们,天天赚着外地人的钱,真心快乐啊!

去年冬天我到长沙,路过岳阳,去过岳阳楼。上楼进门,正中就是《岳阳楼记》。

回家再翻书,却得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到过岳阳楼。由此可以实锤,“岳阳楼记”中描写的那美丽壮观的景色,纯属是老范凭空遐想杜撰的,有严重忽悠观众的嫌疑。

杜撰臆想美景倒也罢了,顺带着还把自己的好友滕子京着实夸赞了一把。滕子京何许人也?值得老范为他浪费笔墨,称颂标榜,我们且来扒一扒。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9月15日,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建好了,大文豪范仲淹应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妙笔生花,为好友重修岳阳楼写了这篇《岳阳楼记》,楼因文名,岳阳楼从此名扬天下,千年以来,被推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老范开篇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就是贬官,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降职了。接着范仲淹就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要灰心丧气,要振作起来的意思。

我们来看着,滕太守是不是受了冤枉,为啥子被贬官了?不是说一代仁君宋仁宗不是昏君吗?

滕太守叫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交好甚厚,感情颇深。滕子京在泾州任上,不按规定乱用公款达16万缗之巨,遭到御史梁坚弹劾。滕子京怕连坐者太多,索性有罪一人担,烧毁账籍,灭掉相关姓名,销毁了证据,这两罪归一,罪不可谓不大啊。

当时范仲淹官居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他不能眼见好友被治罪,不惜徇私救之,初议只降一官。但梁坚的上司御史中丞、相当于中央纪委书记的王拱辰愤然不平,论奏不已,决不罢休。最后,朝庭还是没有治滕子京什么罪,只是把他贬谪到岳阳,当时叫巴陵郡,让他继续当太守。

看样子宋仁宗真的是个老好人,并没有苛责滕子京,贪污挪用巨额公款被举报,处理结果只是让他易地做官而已。这事儿拿到现在,副宰相根本保不了,不仅双开还得蹲局子,保不定还得吃枪子。

滕子京到岳阳后,为彰显政绩,决定重修岳阳楼。钱从何出呢?有妙招!官府贴出告示,民间有老债要不回来的,可以献给官府,由官府出面追缴收回。官府讨债,谁敢不给?!不长时间,就收钱近万缗。滕子京亲自掌管这笔钱,不设账籍,不许旁人过问,用来修建岳阳楼。

从修楼到竣工,到底花了多少钱,只有滕子京自己知道。看样子,滕宗谅这打公款主意的老毛病,到哪儿都改不了啊。

岳阳楼修好了,滕子京为粉饰治岳功绩,请名人为其舞文弄墨。范仲淹官高名声响又是老朋友,自然是不二人选。

老范没来岳阳,也没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凭想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实,当时岳阳一带,民不聊生,滕子京到任一年,没什么起色。范仲淹不能不知,但违心赞颂。说实话,范公确是贤人,令人敬佩,但为滕宗谅徇私,有损英名。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的范仲淹,为国为民实行新政,不辞辛苦,不惜得罪权贵,堪称封建士大夫中之佼佼者,享誉后世。但是这样一位以“公”著名的先生,也未能免俗,为了自己的好友滕宗谅,枉自徇“私”,委实可叹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