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承德县地图行政区划(河北省承德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承德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界平泉县,南接宽城、兴隆县,西邻承德市、滦平县,西北靠隆化县,东北、西南分别与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市密云县接壤,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现代果品产业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国光苹果之乡、河北省金融生态县、河北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县城、河北省卫生县城、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第二批创新型县试点、全省首批扩权县。

历史沿革

承德县是因县府驻地在原承德街(即今承德市区)而得名。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州,寓意继承先帝之德泽,强国兴邦。承德之名自此始。1913年,始置县治。尔后,县政府驻地虽几经迁徙,但此称一直沿用至今。

承德县历史可以上溯至万年以前。据已发现的文物遗存考证,早在旧石器晚期,承德县境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史书记载:承德县春秋时期属于东胡,战国时期属于燕国,秦汉时期先后分别属于渔阳、右北平郡。北魏时期属于鲜卑族燕乐地。隋朝时属于奚地,唐朝时属于契丹。辽代为兴化县地,金代属于宜兴县。明代属于蒙古朵颜卫的地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肇建避暑山庄。雍正十一年(1723年)设热河厅。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州。1742年撤州仍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承德府,属直隶省。1913年建承德县,隶属热河特别区。1928年取消热河特别区改建热河省,承德县隶属于热河省。1933年日军侵占承德,随即组建了伪满洲国热河省及伪满承德县。

1938年,中共承(德)兴(隆)平(泉)联合县委和联合县建立。1941年,中共承(德)滦(平)兴(隆)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县办事处建立。此前,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成立,活动范围包括上板城、下板城、车河、柳河、白河一带。同年冬季,迁(安)青(龙)平(泉)联合县成立,活动范围包括八家、满杖子和上谷一带(1945年初迁青平撤销,上述活动区域划归承兴办事处)。1942年,承(德)平(泉)宁(城)武装工作队挺进伪满洲国腹地,分别在承德县三沟、三家和上谷地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1943年,承平宁武工队撤销,建立中共承平宁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县办事处。1943年,中共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委和联合县政府成立。同时,承(德)青(龙)遵(化)联合县委和联合县政府建立。1944年,承青遵联合县撤销,建立中共承(德)兴(隆)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中共承德县委和县政府挂牌正式办公。11月,中共热河省分委决定在承德县政府驻地即承德街组建承德市,承德县建制继续保留,市县分设。11月下旬,中共承德县委、县政府机关从驻地承德街移至上板城。1946年12月,中共热河省委根据战略转移的实际和斗争形势需要决定,以锦(州)承(德)铁路为界,分别组建承德县和承北县,承德县驻地寿王坟,承北县驻地乱石窖、潮脑沟一带。1947年11月,承北县与隆东县合并为承隆县。1948年5月承隆县分开,恢复承北县。1948年11月12日,承德全境获得第二次解放。承德县与承北县合并后恢复原承德县建制和辖区,1949年3月,县政府从三沟迁驻下板城。

1956年1月1日,划入河北省,属承德地区。1958年10月21日,与承德市合并。1961年,恢复承德县,属承德地区。1984年1月1日,成为承德市辖县。2005年1月30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承德县为扩权县,进入全省首批22个扩权县序列。

行政区划

解放后,在1955年以前,承德县隶属热河省。辖11区、262行政村(详见附表六)。其中,第十一区(宽甸)系1952年从兴隆县划入(包括孙杖子、解放、蘑菇峪等13村)。到1955年底,全县增到275村。

1955年3月23日,省、县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承德县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并从7月1日起,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其名称不再依序数排列,改为驻地名。即原一区人民政府改称大杖子区公所(以下“所”名略),二区名上谷,三区名大平台、四区名上板城、五区名鞍匠、六区名六沟、七区名三沟、八区名双峰寺、九区名头沟、十区名三家、十一区名孙杖子。属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构。下板城镇亦改称下板城乡人民委员会。

1956年1月1日,撤销热河省建制。承德县隶属河北省。7月28日撤销各区公所。9月5日,将原11区建成2镇、69乡(详见附表七)。并在大杖子、鞍匠、六沟、三沟、双峰寺、头沟、三家、孙杖子设立区办事处,属承德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构。

1958年9月6日,乡社合一。承德县原辖2镇、69乡改建成11个人民公社。即东风(上谷)、卫星(下板城)、灯塔(上板城)、五星(鞍匠)、钢铁(六沟)、幸福(三沟)、红旗(双峰寺)、东升(头沟)、红光(三家)和孙杖子、大杖子人民公社。社下辖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二级。生产大队由原39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建。

1958年10月21日,承德市、县合并。1960年4月,承德市建市、郊二区。郊区人民委员会驻地下板城,辖三家、鞍匠、头沟、六沟、上板城、上谷和三沟公社。双峰寺公社归市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61年5月15日,市、县分置。县城驻地下板城。除原双峰寺、冯营子公社外,将原辖8社分划为47个人民公社(详见附表八)。7月5日在上谷、下板城、上板城、鞍匠、六沟、三沟、头沟和三家分别设立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

1964年11月31日,承德市将双峰寺等6个公社划归承德县(详见附表九)。1965年6月22日设双峰寺工委。同时,撤销上、下板城镇。

1968年1月12日,改承德县人民委员会为革命委员会。4月5日,改小白旗人民公社为红旗人民公社。同年,工委改称“战区”,1972年复称工委。8月15日撤销上谷、下板城工委,保留七个工委(上板城、鞍匠、双峰寺、头沟、三家、三沟、六沟),原下板城、乌龙矶、牤牛叫、大平台、武场、孟家院、上谷、黄杖子、郭杖子、满杖子、八家公社由县革命委员会直属。

1973年1月5日,恢复上谷和下板城工委。

业生产合作社改建。

1958年10月21日,承德市、县合并。1960年4月,承德市建市、郊二区。郊区人民委员会驻地下板城,辖三家、鞍匠、头沟、六沟、上板城、上谷和三沟公社。双峰寺公社归市区人民委员会领导。

1961年5月15日,市、县分置。县城驻地下板城。除原双峰寺、冯营子公社外,将原辖8社分划为47个人民公社(详见附表八)。7月5日在上谷、下板城、上板城、鞍匠、六沟、三沟、头沟和三家分别设立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

1964年11月31日,承德市将双峰寺等6个公社划归承德县(详见附表九)。1965年6月22日设双峰寺工委。同时,撤销上、下板城镇。

1968年1月12日,改承德县人民委员会为革命委员会。4月5日,改小白旗人民公社为红旗人民公社。同年,工委改称“战区”,1972年复称工委。8月15日撤销上谷、下板城工委,保留七个工委(上板城、鞍匠、双峰寺、头沟、三家、三沟、六沟),原下板城、乌龙矶、牤牛叫、大平台、武场、孟家院、上谷、黄杖子、郭杖子、满杖子、八家公社由县革命委员会直属。

1973年1月5日,恢复上谷和下板城工委。

1981年11月11日,组建承德县人民政府,撤销承德县革命委员会。并恢复下板城镇。

1984年3月末,承德县人民政府辖1镇、9区、52个人民公社、424个生产大队和5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1月1日,承德市、县从承德地区行署析出。承德市划为河北省辖市,承德县为市辖县。原建置、驻地不变。

1984年4月6日,根据省政府“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通知”,原辖52公社改建为52乡;424生产大队改称424个村民委员会。并改称工委为区委、区公所,属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同年4月将上板城、六沟改建为乡级镇。乡、镇、区驻地和辖区不变。

1985年4月5日,经省政府批准,改建头沟、三沟、黄杖子和高寺台乡为乡级镇。

1987年3月25日,将双峰寺乡改建为乡级镇。26日,撤销大平台、乌龙矶乡,划归下板城镇。同时将漫子沟乡撤销并划属上板城镇。上谷区的八家乡划归下板城区领导。至此,全县划为9区、8镇、42乡、429个行政村。

从1989年1月26日起,撤销三家、头沟、三沟、六沟、双峰寺、上谷、下板城、上板城和鞍匠区公所,并将原50个乡镇改建成8镇、19乡。乡镇的区划除和家、岗子、两家、冯营子、孟家院、新杖子、八家、满杖子乡不变外,原三家、志云、转角房三乡并为三家乡;磴上、三道沟门、东三十家子三乡并为磴上乡;头沟镇和兴隆山、前庙二乡并为头沟镇;三沟镇和二沟、太平二乡并为三沟镇;六沟镇和东山咀、西山咀二乡并为六沟镇;上板城镇和老爷庙、西大庙二乡并为上板城镇;仓子、唐家湾乡并为仓子乡;岔沟、下院乡并为岔沟乡;五道河、十道河乡并为五道河乡;石灰窑、小范杖子乡并为石灰窑乡;刘杖子、金厂乡并为刘杖子乡;上谷、大郭杖子乡并为上谷乡;武场乡和黄杖子镇合并,更名为甲山镇;一间房乡的顺道地、槽碾沟村划归东小白旗乡,余皆并入鞍匠乡;张营乡和东坎乡的下河口、北观音堂二村划归高寺台镇;东坎乡除下河口、北观音堂村外,皆并入双峰寺镇;柳树底乡的全宝河、王家庄村划归大营子乡,余皆并入下板城镇。

1990年全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下板城,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40公里。辖8镇,19乡,429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2522个自然村。总人口470047人(非农业35218人),其中满族29287人,蒙古族1495人,回族607人,朝鲜族15人,壮族6人,余为汉族。

2015年,承德县下辖12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下板城镇、甲山镇、六沟镇、三沟镇、头沟镇、高寺台镇、鞍匠镇、三家镇、磴上镇、上谷镇、新杖子镇、石灰窑镇、东小白旗乡、刘杖子乡、孟家院乡、大营子乡、八家乡、满杖子乡、五道河乡、岔沟乡、两家满族乡、岗子满族乡、仓子乡,政府驻下板城镇。

2018年全县,总面积3648平方公里。全县辖2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78个行政村,总人口42.8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12万。

2022年全县总面积364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78个行政村,常住总人口33.66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