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乡愁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纵观古今说“乡愁”)

何为乡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由思念眷恋故乡而引发的忧思愁绪。人们在背井离乡或归乡心切时自然忧伤成愁,故称“乡愁”,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称“乡愁文学";由此牵涉到的乡土文化现象称为“乡愁文化”。其内容涵盖了不同时空下人们对家国情怀、思乡念旧、亲情友谊的抒发;对乡俗乡音、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自然生态、成长状况的记述等方面,体现着不同人群对家乡共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古往今来,"乡愁”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传统的描述和抒发对象。他们在表现乡愁时,往往不是空洞地呼喊口号、张贴标签,而是借助于典型的人物表现或物象特征,给人以具体而深刻的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列举部分表达乡愁的篇章语句并略作点评,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1.乡愁来自深切的家国情怀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一一屈原《离骚》

△诗人想象在流放途中,行至高处,在金色的阳光下,猛然望见心爱的故乡时,那种理想破灭的失望与无奈、国破家难的痛若与忧伤更加强烈,而仆夫伤感、马徘徊不前的悲惨情形,进一步坚定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


2.乡愁来自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一李白《静夜思》

△一轮明月天下享。客居他乡之人在夜深人静时,看到月光洒落床前,更能勾起思乡情怀。而明月就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3.乡愁来自对故乡田园生活的追求向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诗人笔下的村落,幽远僻静,昏暗模糊,但缕缕炊烟可见,鸡犬之声相闻,说明还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在陶渊明看来,故乡应如是,乐在隐其中。这里的炊烟,狗吠,鸡鸣都成为寄托乡愁的物象载体。


4.乡愁来自对家乡的深刻的记忆惦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其二》

△诗人向乡人寻问故乡的情况,更忘不了窗前的那株寒梅,是否如期开花?一株梅花凝结着对家乡的记忆深情。



5.乡愁来自与家人团聚时的欢乐情形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人笔下不是写游子思乡的忧伤,而是写归家团圆时的快乐,表达对家中亲人的留恋。由此反衬别离家乡的孤独与忧伤。从家人烹调美味的动态、儿女的欢快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6.乡愁来自熟悉又亲切的乡音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一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以上两首诗都写到乡音,前者暗写,后者明写。前者听到乡音,便顿感熟悉亲切,引为同乡;后者因遵从乡俗不改乡音,拉近了与乡童的情感距离,成为维系乡愁的纽带。



7.乡愁来自家人间至爱亲情的描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前一首写母子情深,后一首写游子与家人相互挂牵。其共同特点是通过人物的举动及心理状态来展示乡愁。


8.乡愁来自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无尽的思念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诗人笔下的浮云、落日、斑马均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成为表达与友人深情厚谊的物象载体。



9.乡愁来自海外游子渴求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一余光中《乡愁》

△诗人用一生不同时段的比喻来形容海峡两岸长久分离的状况,表达了渴望尽快统一的愿望。



通过以上例证分析,我们可明确三点:

一是乡愁概念的抽象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只可用心去体会感受。

二是乡愁内容的广泛性。它涵概了与家乡故土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思想情感。

三是乡愁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直抒胸臆,也可是对人物表情、动态的描述,还可借助于物象特征的描绘去间接展示,常用的艺术手段是比喻和象征等。

相关文章